江蘇足球青訓面臨“年齡斷層”難題,呼喚城市決心

原題:足球青訓場面臨“年齡斷層”難題,不少小球員踢到12歲就被迫“退役”——

跨越“12歲之坎”,呼喚城市決心

“蘇超”的火熱仍在延續。8月3日,連雲港對陣泰州的門票一經開放,僅2分鐘便全部售罄。數據顯示,售票期間購票頁面訪問人數多達21萬。同樣是綠茵場,一邊是“蘇超”上座人數屢創新高,一邊是7月31日剛剛落幕,卻有5個設區市遺憾缺席的2025年江蘇省青少年足球錦標賽U12組(男子)比賽。冷熱之分,道出了國內足球運動發展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青少年足球“12歲退役”現象。

綠茵場上的“12歲之坎”

錦標賽有別於校園足球,更注重精英球員培養。今年U12組還未開賽時,缺席隊伍就成了組委會及參賽教練熱議的話題。本次錦標賽,鎮江、宿遷、泰州、揚州和淮安五市均未派出隊伍,即便是參賽城市,有的隊伍水平也出現下滑。一位帶隊教練坦言,“組隊時就困難,適齡球員少,很多去年還在踢球的孩子今年放棄了。”

江陰市業餘體校副校長周樑指着秩序冊說:“按照奧運會規則,2013年出生的孩子2036年23歲,屆時出征奧運的‘國奧隊’正好是從這撥孩子裡選人。眼下,省裡還有5個市湊不齊剛好12歲的一羣孩子來踢錦標賽,不得不說青訓年齡段斷層比較嚴重。”

“我們辦錦標賽肯定希望各市都來參加。”省足協相關負責人表示,每個城市踢球的孩子越多,省裡選材面才越大。如果沒人踢球,人才選拔便無從談起。

斷層背後是不少家庭的抉擇。7月末,鎮江丹陽的一處球場邊,家長陳振華望着兒子訓練的背影,神情複雜,“堅持訓練6年了,但9月升初一後,學校沒有足球隊。中學不像小學,功課多了怕是沒時間再踢。”他直言,原本也想與現實“扳扳手腕”,但12歲終究成了足球少年難以迴避的“退役年齡”。

“12歲退役”,指青少年球員在12歲左右小升初階段退出系統化訓練。到底有多少人跨不過“12歲退役”之坎?記者在近期國內的賽事秩序冊中尋找答案:今年第十三屆“海西杯”青島西海岸青少年足球邀請賽,U9(9歲)組共24支隊伍參賽,到了12歲組別參賽隊只剩12支;初中組更少,僅10支。攀翼羣英薈·2025國際青少年足球冠軍賽(上海站)報名統計中,U11組別尚有全球各地32支隊伍報名,而到U12組別則大幅減少爲22支隊伍。

“五六年級報名區長杯的孩子,初中再參賽的數量至少減半。”南京一位深耕青訓10年的教練透露。區長杯,是江蘇校園足球人數最龐大的基層賽事,這個支撐足球“金字塔”基座的賽事,正發出人才斷層的警報。

“我不願看到‘12歲退役’現象,但它客觀存在。”南京市U12主教練李熾感慨。他表示,若自己不在市隊擔任教練,恐怕將面臨“無隊可帶”的窘境。

當前省內校園足球人口基數雖大,卻並非等同青訓人數。上述足協人士提醒,真正的青訓要每週4次以上系統訓練,“體育課上踢球主要是讓孩子接觸足球,離系統性訓練還差很遠。”

值得留意的是,與本次錦標賽的情況較爲吻合,缺席的鎮江、揚州、泰州等市青訓力量相對較弱,而奪得錦標賽前四的南京、蘇州、鹽城和無錫,多數在“蘇超”賽場同樣表現不俗。

雙重擠壓下的艱難抉擇

記者發現,“12歲退役”現象背後,是足球少年受到升學通道“斷頭路”、職業前景“虛無幻影”的雙重擠壓。

南京市鼓樓區的錢同學升入初二後,每天睡眠時間壓縮到7小時。“訓練時間一壓再壓,到初三若成績下滑,只能放棄足球。”他父親的話道出多數家長的態度——足球與學業,往往倒向更爲穩妥的後者。

“從5歲開始踢球,到初中就10年了,每天一個動作訓練上千遍是家常便飯,沒人知道最後能不能成。”南京家長劉女士掰着指頭給記者算“時間賬”。

而狹窄的升學通道,又加劇了擁堵。例如南京,孩子小升初時若想繼續踢球會選擇考足球特長生,而初中階段招收足球特長生的市區兩級男足後備學校分別僅有6所和7所,且每所學校招生名額只有6—15人不等。更多孩子升入普通初中後,因缺乏場地、教練、訓練、球隊,往往被迫放棄。即使順利進入足球后備學校就讀,作爲足球特長生面臨的中高考壓力也不小。

“就像高速公路收費站前,10條車道最後只有一個閘口,怎能不堵?”周樑攤開雙手,“12歲退役”的原因之一,就是升學通道在關鍵節點陡然變窄。

“如果升學通道打不通,‘12歲退役’頂多延緩爲‘15歲退役’。”江蘇一位長期從事青訓的人士表示,當前國內不少城市,“小升初”時學校還能以特長生身份招收球員,但到“初升高”就斷檔了,踢球的孩子要麼退役,要麼遠走他鄉。

職業前景的“虛無幻影”同樣令人卻步:江蘇目前無中超球隊,僅有5支中甲、中乙俱樂部,即使那些天賦異稟的孩子也面臨艱難抉擇。錦標賽的場邊,一位來自常州的家長充滿焦慮:“如果去職業梯隊我更擔心,萬一踢不出來,學習又耽誤了,無疑更難。”“現在很多俱樂部說散就散,多少家長敢用孩子的未來去賭?”李熾苦笑。

功利性的評價體系也是如鯁在喉的倒刺。“全隊每年經費耗費百萬元,省運會只得一塊金牌。同樣的錢投在田徑等單人項目上,金牌能拿五六塊。”一位教練坦言,足球成爲“性價比較低的選擇”。

“體教融合”打破僵局

錦標賽舉辦的幾天裡,蘇州市足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王建軍並未全程觀戰。“這幾年我都在爲打通人才培養‘斷頭路’跑動。”他談道,蘇州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值得其他地方參考,“作爲全國足球發展重點城市,我們已基本消除‘12歲退役’現象。”

“歸根結底是‘體教融合’打破僵局。”王建軍思緒回到2018年。當年他與蘇州高新區實驗初中校長的一次談話,拉近了足管中心和學校的距離——高新區實驗初中校園足球開展得不錯,校長熱愛足球,希望提高校隊實力在全市比賽拔得頭籌;王建軍也想挖掘人才,不過他的目標更大:要踢就踢到江蘇冠軍並在全國名列前茅。這位深耕青訓體系26年的資深人士直言,不僅要把蘇州孩子送進省隊,還希望有更多“國字號”球員。於是學校提供教育資源,足管中心派教練員,雙方共同選拔小球員,開啓“白天上課、晚上訓練”模式。

“外出比賽也不放鬆孩子學習。”王建軍告訴記者,教師隨隊或遠程補課是常態。到了高中,足管中心還與家長一同爲球員規劃路徑,文化成績較好的走“高水平運動員”考名校,成績一般的走體育單招。

王建軍攤開“體教融合”成果:今年市隊首批高考隊員中,3人進入蘇州大學、1人被上海交大錄取;更關鍵的是,蘇州通過“631”體系(各區縣至少選擇6所小學、3所初中、1所高中佈局足球網點)打通升學通道:香山實驗小學、高新區實驗初中、吳縣中學的路徑,讓家長看到希望。“正因我們做到了,蘇州青少年球員數量開始回升。”王建軍說。

“破解‘12歲退役’過程難嗎?”面對這個問題,王建軍介紹,協調中肯定有困難,但城市的決心支撐着改革。2018年蘇州市女足青訓中心入選國家級青訓中心;2024年蘇州打響全國足球發展重點城市青少年足球聯賽“第一槍”,吸引國內113支隊伍、2465名運動員與教練員參賽;今年6月《蘇州縣區級足球青訓中心建設工作指南(2025—2027年)》印發,開篇便指出青訓是足球工作的根本和核心;2026年蘇州將承辦全球最高水準的中學生足球賽事——國際中體聯足球世界盃。

城市的重視,的確影響“體教融合”開展實效。省內另一座全國足球發展重點城市南京,去年也出臺了《建設全國足球發展重點城市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全市足球特色學校30%以上的班級要有球隊參加校內聯賽;到2027年底,各區要完善“631”一條龍升學體系。經歷“蘇超”賽事,常州制定了《足球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將發展青少年足球、加強校園足球普及推廣作爲發力目標。

期待“2000人”變“2萬人”

“我們不缺對足球的熱愛,而是缺少讓孩子繼續踢球的決心。”省足協相關負責人說,放眼全球,世界級球星不斷“冒出”,而國內情況不容樂觀。

這位足協人士算了筆賬:參加錦標賽的都是各市“尖子”,即使每隊按30人計,總共也才2000多名精英球員。而同期,在下轄橫濱、川崎等城市的日本神奈川縣,920多萬人口中就有U12以下球隊1667支,球隊和餐廳一樣遍地開花。

“希望幾年後全省註冊的精英球員能達1萬—2萬人。”上述足協人士告訴記者,爲了這步跨越,江蘇正在嘗試推動兩件事:賽事改革,把校園足球代表性的省長杯決賽,由“賽會制”改爲“主客場制”;通道擴容,除兩座全國足球發展重點城市構建“631”升學體系外,呼籲其他各市形成“18:9:3”銜接格局,即全市範圍內安排18所小學、9所初中和3所高中承接足球人才。

至於“賽會制”變爲“主客場制”的好處,記者瞭解到,賽會制比賽一般封閉集中舉辦,雖然賽程緊湊,但觀看人羣有限,難以帶動社會氛圍。因此,省足協今年有意在省長杯比賽中試點以“主客場”的形式辦賽,讓比賽走進校園和社會,吸引更多羣體關注足球。事實證明,已結束的省長杯比賽中觀衆人數最高超1000人。這也讓省足協相關負責人信心倍增,8月“省長杯”高中男子組決賽,吳縣中學與海安博文高級中學的對決已定檔蘇州體育中心。“日本高中足球錦標賽決賽在東京國立競技場舉辦,我們爲何不行?”

王建軍認爲,高校足球聯賽當前不夠火熱,仍大有可爲。高校球隊與球賽數量提高之後,倒逼初高中重視足球“苗子”,由此“活血化瘀”。

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江蘇將把足球特色學校建設深度融入賽事體系,建立全省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師資庫、課程資源庫和競賽數據庫,探索課程標準化、訓練專業化、競賽常態化的特色發展路徑。

誠然,教育之外,從職業球隊的選擇面到體育產業的承載力,從與足球有關的崗位供給市場到市民眼中的足球文化魅力,從城市管理者對足球的重視度到支撐青訓的場地和經費,都會左右“12歲退役”現象是否發生。

採訪中,周樑特別提到職業梯隊數量問題,“我們要讓孩子知道,走完青訓這條路進入社會,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俱樂部、領到體面的薪水。”他舉例,德國足球聯賽共分10個級別,除了職業聯賽還有城市聯賽、縣區聯賽、大區賽等,“所以‘蘇超’讓我們看到希望,即使踢不上職業,孩子也有其他選項,並不意味着就業難。‘蘇超’踢得好的球員,在球迷眼中同樣是‘城市英雄’。”

綠茵場邊,參加本屆錦標賽的蘇州隊9號球員陳朝睿,僅僅首場比賽便憑個人技術踢進三球。他是幸運的——蘇州“兩條腿走路”的機制,讓陳朝睿今秋升入初中後能繼續踢球。當被問及未來,這名期末考試成績優異的少年說:“即使沒有‘蘇超’我也想踢下去,直到踢進職業隊。”(安瑩 程曉琳 李睿哲 實習生 黃雨康)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