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淮安:讓更多能工巧匠大顯身手

來源:中工網

“聚焦項目攻堅,經濟增長勢頭強勁,多項指標江蘇省領先。其中,在江蘇省2024年度高質量發展綜合考覈中蟬聯第一等次、Ⅲ類地區第一;淮安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413.02億元,比上年增長7.1%;366個市重大產業項目提前兩個月完成全年任務……”

這些亮麗成績的背後,凝聚着江蘇淮安廣大產業工人的辛勤汗水與智慧。

近年來,淮安將產改作爲工業強市戰略的重要抓手,通過產教融合促成長、師徒結對提技能、技術攻關助發展等多項舉措推動產業工人向技能型人才蛻變,讓他們實現“人人皆可成才、個個盡展其才”,在推動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大顯身手、大有作爲。

產教融合促成長

“全市組建了45個校企合作專班;各縣區依託職業技術學校、大型骨幹企業成立8家淮安工匠學院分院;在首屆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淮安市職業院校共獲6金5銀6銅。”這是淮安推動產教融合、賦能成長交出的一份滿意答卷。

工業強市發展戰略對產業工人的技能素質要求越來越高,打造一支強有力的產業工人隊伍成爲改革重點。爲此,淮安以工匠學院建設爲抓手,主動對接企業需求,構建了“1+10+N”技能培訓體系,結出了豐碩果實。江蘇工匠、省產業教授楊新春和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開展校企合作,培養研磨、線割、放電、銑削等專業118批,共計3200多人次,培養高級技能人才(高級技師)60多人。江蘇今世緣酒業股份有限公司構建“工匠學院+分院+教學點+實操基地”的培訓格局。截至目前已辦班233期次,培養緊缺實用人才4300餘人。江蘇康乃馨織造有限公司是淮安市最早成立企業商學院的民營企業。通過校校、校企合作,每年培訓職工1000餘人次,培養高級技師65人、高級工445人。盱眙縣堅持政府、企業、教育資源協同發力,組建“龍蝦創業學院”,推動企業設立商學院,儲備和培養3000多名“零磨合”入企的“能工巧匠”。

據瞭解,2020年以來,全市產業鏈累計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70餘萬人次,產業鏈技能人才總量達68.11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總量達22.6萬人。

師徒結對提技能

在淮安,產業工人成長,外部榜樣引領,內部路徑暢通。他們依託勞模工匠、技能大師發揮“頭雁效應”,師徒結對,擂臺比學蔚然成風。企業、政府建機制、給政策,讓產業工人發展道路通暢、成長無憂,技能人才脫穎而出,創新創效突出。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江蘇雙環齒輪有限公司精密成形中心副主任朱玉庭帶領團隊累計完成近百項產品技術攻堅,推廣應用10多項前沿技術,所主導的技改項目累計爲公司創造直接經濟效益超2500萬元。盱眙縣圍繞企業創新、產業發展關鍵環節大力實施“才聚都樑”行動,充分發揮勞模工匠、高技能人才作用,不斷激發創新活力。截至目前,累計培養高技能人才2.12萬人。康乃馨集團職工技能競賽已連續舉辦16屆,後升級爲全市紡織行業職工職業技能大賽。

截至目前,淮安已創建市級以上示範性勞模創新工作室73家、勞模工匠(職工)創新工作室聯盟6家。淮安市總工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加大推進產改工作力度,促進產業工人職業素質向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轉變,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技術攻關助發展

企業走上上市之路,成功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每年研發投入1000多萬元,佔銷售額的7%左右……在淮安,像江蘇科聖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這樣調動職工創新創造潛能、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事例還有很多。

康乃馨集團研發中心通過產學研合作,2022年自主研發全國首條家紡行業自動生產線,月生產量從160噸提高到320噸以上。目前,該中心被認定爲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並獲得“全國酒店紡織品(布草)技術研發中心”認證。

同時,淮安注重發揮勞模工匠的專業優勢和技術特長,開展“勞模工匠助企行”專項行動,圍繞淮安市7個優勢產業集羣和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新興數字產業3個先導產業集羣開展技術服務、技能培訓等服務,送技術進企業、育人才,破解企業發展難題,助力企業賦能增效。

蘇鹽井神二分公司省勞動模範、江蘇工匠張紅光,針對食鹽系統中碘含量在線實時測量的行業難題,帶隊攻關,實現年減少過程不合格品損失30萬元左右。同時,研發製作了“十路小包輸送智能在線集控測控系統”,僅此項成果就爲公司節省設備投入467萬元。

截至目前,淮安市縣(區)兩級勞模工匠服務隊組織勞模工匠752人次,深入434個企業開展技術幫扶、技能提升等服務,幫助解決技術難題645項,幫助2487名職工提升技能水平。

(江蘇工人報通訊員 張強 盧克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