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傳統村落“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有效保護上千個省級村落和建築羣,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標

8月21日,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全省傳統村落保護髮展情況。截至目前,江蘇已提前完成“有效保護1000個省級傳統村落和傳統建築組羣”的“十四五”目標任務,11條經驗做法入選住房城鄉建設部可複製經驗清單,傳統村落保護髮展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構建特色保護體系

築牢法治與資源根基

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一級巡視員陳浩東介紹,江蘇在傳統村落保護中堅持“守正創新”,率先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保護體系。2017年,江蘇頒佈實施全國首部省級傳統村落保護政府規章《江蘇省傳統村落保護辦法》,2023年又通過相關決定將傳統村落納入城鄉歷史文化遺產強化保護,推動保護工作邁入法制化、規範化軌道。

在資源摸排與保護上,江蘇按“縣申報、市推薦、省審覈認定”程序,常態化開展傳統村落和傳統建築組羣調查,經省政府同意,共認定公佈八批省級傳統村落名錄,實現76個涉農縣(市、區)全覆蓋。

截至目前,累計公佈命名624個省級傳統村落、381組傳統建築組羣,79個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提前完成“有效保護1000個省級傳統村落和傳統建築組羣”的“十四五”目標任務;支持12個縣(市、區)開展省級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建設,其中有3個入選國家級示範縣;我省推動傳統村落保護髮展的11條經驗做法入選住房城鄉建設部可複製經驗清單並獲推廣。2023年起,江蘇對所有省級傳統村落實施掛牌保護,發佈專屬徽志,以“金字招牌”強化保護力度。

活化利用促發展

從“保下來”到“活起來”

江蘇注重傳統村落的活化利用,推動其在保護中煥發新時代魅力。在工作聯動方面,將傳統村落保護與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等重點工作結合,在已認定公佈的624個江蘇省傳統村落中有236個創成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佔比超過1/3;有324個建成江蘇省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佔比超過1/2。同時借鑑傳統營建智慧,引導現代農房融入傳統建築文化。

區域聯動發展成效顯著。2022年以來,蘇州吳中、宜興、崑山先後入選國家級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縣;2023年,江蘇在全國率先啓動省級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工作,分三批將南京市溧水區等12個傳統村落資源豐富的縣(市、區)列爲省級專項資金支持對象,形成“單點保護到區域聯動、分散發展到集中連片”的良好態勢。

在強化要素保障上,江蘇累計下達1.92億元省城鄉建設發展專項資金,與省農發行推出“蘇鄉貸”,307億元資金支持79個省級以上傳統村落建設;還通過“萬師下鄉”行動、“紫金獎”設計大賽專項賽道等,吸引專業人才投身村落保護。

共建共享聚合力

提升影響力與經濟活力

爲凝聚保護合力,江蘇多維度推進“共建共治共享”。宣傳推廣方面,發佈《尋夢鄉愁·江蘇傳統村落圖鑑》專題片,開展“傳統村落江蘇行”等系列活動,22個村落建成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單館,宜興祝陵村入選2024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典型案例。

文旅融合成爲拉動鄉村經濟的重要引擎。江蘇引導傳統村落合理發展鄉村旅遊、休閒度假、傳統手工藝和傳統技藝加工製作等適宜產業,以“生態+”“互聯網+”等多元化的方式,促進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鄉愁”激發鄉村活力,彰顯鄉村魅力,如蘇州市陸巷、明月灣、無錫市陽山村等多個傳統村落成爲我省鄉村旅遊熱門打卡地。聯合省農業農村廳、文化和旅遊廳等部門,優選部分傳統村落和特色田園鄉村,推出涵蓋所有設區市以及環太湖地區、大運河沿線的30條美麗田園鄉村遊賞線路,助力鄉村旅遊發展;製作發佈“蘇鄉年味”視頻,組織開展“傳統村落過大年”活動;推薦崑山市武神潭村、泰州市姜堰區湖南村作爲住房城鄉建設部“二十四節氣裡的傳統村落”推介內容,在央視頻、學習強國等全國重要平臺播放,持續提升江蘇傳統村落影響力。據統計,2025年春節、五一期間全省傳統村落和特色田園鄉村共舉辦各類文化活動2800餘場次,吸引外來遊客逾1214萬人次,帶動鄉村旅遊達7.15億元。

擘畫新藍圖

推動傳統村落全面復興

展望未來,江蘇將從三方面推進傳統村落保護髮展:一是全面高質量推進保護,完善法律法規,動態更新村落名錄,建立保護評估制度,建設100個保護髮展提升項目,探索跨縣域保護新模式;二是以文化賦能激發活力,推動村落編寫村史村志,培育文旅新業態,製作非遺地圖與“四季”宣傳片;三是完善保護機制,引導專業人才下鄉,推動數字化技術應用,統籌財政與社會資本,增強村落可持續發展內生動力。

陳浩東表示,江蘇將持續織就繁華都市與傳統村落交相輝映的城鄉融合“雙面繡”,爲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繪就“新時代魚米之鄉”貢獻力量。

江南時報記者 殷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