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時評|“蘇超”涌現“好苗子”,江蘇青訓正當時
“蘇超”聯賽戰鼓正酣,那熱烈的氛圍、高漲的人氣,將江蘇足球推至社會關注焦點。三輪戰罷,南通隊憑藉一羣平均年齡20歲出頭的“小年輕”,成爲13市中唯一全勝球隊。
如今,提及南通隊的亮眼表現,球迷們總會聯想到其核心力量的“輸送營”——海門珂締緣足球俱樂部。珂締緣球員在“蘇超”賽場上的驚豔發揮,如同一面多棱鏡,既映照出青訓沃土結出的豐碩果實,也折射出未來江蘇青訓發展的廣闊前景——“足球從娃娃抓起”已成當下共識,青訓沃土花開江蘇全域,構建一個富有生命力的青訓生態系統勢在必行。
從“種子”到“幼苗”,文化土壤是根基。校園足球的普及,是青訓活水之源、立身之本。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是推廣普及校園足球的主體力量,目前,江蘇已建成全國足球特色幼兒園376所、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2374所,這些學校的可貴之處,不僅在於普及足球文化,也在於將足球教育嚴謹地納入課程體系。從娃娃的興趣啓蒙,到系統化的技能訓練,再到青訓環節的科學打磨,江蘇堅定走好體教融合之路,編織了一張覆蓋青少年成長全週期的足球教育網絡,爲青訓苗圃源源不斷輸送充滿活力的“種子”。
從“幼苗”到“盆景”,競賽體系是關鍵翅膀。幼苗需經風雨方能茁壯,青訓球員的成長,離不開高質量、高頻次、多樣化的實戰淬鍊。“蘇超”秉持“你行你上”的開放規則,爲青少年提供了與職業球員同場競技的寶貴平臺。它打破了傳統梯隊選拔的侷限,以“能者居之”的競技場替代單一的“教練眼光”,讓更多有潛質、或許曾被埋沒的“青年軍”得以綻放光芒。當下“蘇超”的火爆,爲江蘇青訓注入強心劑。但熱度轉瞬即逝,要將“賽場激情”轉化爲“長期動能”,必須着力打通“業餘—職業”的上升通道,拓寬青訓人才的多元發展路徑,構建覆蓋更廣、層級更豐、賽制更活的競賽體系,這纔是夯實人才根基、加速青訓成果轉化的關鍵所在。
從“盆景”到“風景”,多方支持是共同希望。珂締緣的“出圈”,是政府重視、社會關注、民衆熱情共同託舉的成果。青訓投入大、週期長、見效慢,絕非單打獨鬥可成。珂締緣13年的公益堅守,若無政府牽線搭橋、本土企業入股合力支撐運營,金錢的枷鎖恐怕早已束縛了孩子們追夢的腳步。不能讓成本高牆阻擋千萬苗子,要讓普通家庭的孩子踢得起球。圍繞足球發展尤其是青少年足球發展工作,江蘇近年來動作頻密。南通發佈《職業俱樂部反哺青訓實施辦法》,南京出臺《南京市建設全國足球發展重點城市方案(2024—2027年)》,蘇州制定《蘇州市足球工作促進條例》……江蘇青訓正在凝聚更廣泛的社會共識與資源支持,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價值共同體”,讓“資本遊戲”真正蛻變爲精英“孵化器”。
當前,“蘇超”賽場上青春的腳步愈發矯健,這腳步會踏響江蘇的每一寸土地。從“局部繁花”到“全域芳菲”,江蘇青訓的沃土堅定拓展,江蘇足球未來可期。
楊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