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空心村”的小揹簍“出海”啦

在江津李市鎮洞塘村,處處可見村民們編織揹簍的忙碌身影。47歲的返鄉青年鍾海用一雙巧手、一片赤誠,將鄉親們熟悉的揹簍編織成了富民產業,更讓小小的揹簍走出大山、遠銷海外。

返鄉創業 讓鄉親們在家門口“有活幹”

15歲那年,鍾海外出打工,歷經10多年拼搏,在重慶中心城區創辦了自己的傢俱廠,年收入可觀。“每次回鄉探親,老家的情形都讓我感到揪心。”鍾海坦言,看到村裡不少留守老人仍在田間辛苦勞作,一個強烈的念頭在他心中愈發清晰:“回村去,讓鄉親們能在家門口掙錢!”

2017年,鍾海回村創業。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他選擇了鄉親們熟悉的揹簍編織作爲創業方向。

這一選擇藏着對家鄉資源的精準把握和現實條件的務實權衡。揹簍作爲承載重物、適應山地的實用工具,在雲貴川等地有着穩定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這項手藝在村裡的老年羣體中仍有留存,屬於“踮踮腳就能夠到”的領域,能讓村民以最低門檻參與進來。 2020年,鍾海毅然關停年收入幾十萬元的傢俱廠,徹底紮根洞塘村。

創業之路並不平坦。編織揹簍的手藝,除了年長的村民,年輕人大多不會,不少人還心存畏難,覺得掙不到錢。怎麼辦?鍾海決定帶頭學藝。

每天凌晨5點,他就起牀練習編揹簍。材料一次次劃破他的雙手,鮮血滴在了尚未成型的揹簍上;一個基礎編法,反覆練習好多天,失敗了無數次。“好好的傢俱廠不做,非要回來編揹簍。”在妻子看來,鍾海簡直就是“不務正業”,母親也指責其是“敗家子”,左鄰右舍、親戚朋友也投來質疑的目光。

但鍾海沒有灰心,幾乎向全村會編織的老人請教了一遍。5個月後,他編織的揹簍終於通過了“師傅們”的檢驗。“我給大家打個樣兒,帶領大家一起編織揹簍掙錢。”鍾海說。

如今,訂單越來越多,產品積壓的情況逐步減少,村民的收入愈發穩定。揹簍年銷售30多萬個,其中一部分通過電商平臺打開了海外市場,有10%的揹簍遠銷至東南亞。

從“空心村”的寂靜到“創業村”的忙碌,從農家小院到海外市場,鍾海用堅守與誠信,讓小揹簍既編出了留守老人的安穩、殘疾人的尊嚴,更承載着鄉村振興的共富夢,駛向更遠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