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與日本劍拔弩張 辜顯榮居中調停
大和洋樓的人與物:鹿港民俗文物館創立50週年專刊(山谷文教)
《辜顯榮翁傳》三次出版目的皆爲「存史」之用,而兩本中文版的問世又與辜寬敏的支持與授權有密切關係。1995年,楊永良教授接受前日本文摘社的邀約,完成《辜顯榮傳》的中譯本,後因種種因素遲至2006年才由吳三連史料基金會出版,總編輯爲張炎憲、執行編輯爲曾秋美。楊教授序文中感謝辜寬敏堅持毫不刪節地譯出全文,並大力支持促成該書發行,但此中譯本的知名度應不高,時隔一甲子問世並未普及化,因爲許玉暄(許丙孫女、楊肇嘉姪外孫女)未見過此中譯本。2017年她在廈門大學才「初見」日文版《辜顯榮傳》,雖有意翻譯出版,但苦無佐證資料及照片,二年後與辜顯榮外孫黃達夫(黃逢平與辜津治之子)結識後,經由其提供家族照片,再由辜寬敏授權,於2020年由蒼壁出版社再度出版。
三本書的內容大同小異,僅在辜氏去世所選錄的追悼新聞有些微差異,惟二本中譯本對出書的解釋頗相異。楊永良於序文提醒讀者,全書基於日人觀點,可反應彼時代之氛圍,該書留存許多珍貴的史料,尤其有關政治問題方面,因未經後代的修飾而可信度更高,值得研究參考。但在許玉暄的序文卻指出,今日有必要重審長期被大衆曲解的歷史人物,讓辜顯榮對臺灣的貢獻重新被看到。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以歷史教育立場再出版,許玉暄則出於個人情感,頗有爲辜氏辯護的立場。
若以閱讀理解度,當爲新版的《辜顯榮翁傳》較優,它在各章加入小標題,並在辜氏致中國政要的信函依時間序重新排列,讓讀者更易理解因果關係與時空背景;其次,黃達夫提供的家族相片,補足豪門大宅私領域的想像空間,最亮眼的照片當爲辜顯榮第一個親生子辜嶽甫之妻辜顏碧霞與聰慧的小辜濓鬆合照。比較遺憾是新版將日文版在鹿港慶祝辜氏當選貴族議員的照片全數刪掉,卻又於辜翁「施行食鹽專賣」一節,增添黃逢平敘述辜氏往返臺澎間頗有出生入死之感,此雖未破壞日文譯本的完整度,但可見其加筆之用意。
《辜顯榮翁傳》摘錄辜氏史料最引人注意的有兩方面,分別是他提供當時的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的治臺政策及實現華日親善之外交。首先是臺灣在1898-1906年由「兒玉後藤體制」打下治臺基礎,並讓歲收從入超轉爲出超,當以生物性統治原則發揮最大效果;但自書中可知,實質應爲辜顯榮的獻策及後藤新平的行政手腕所成。雙方在1896年的鹿港首次見面,當時辜氏被臺中知事村上義雄陷害而有59日的牢獄之災,後藤一見面立刻安慰辜:「汝僅受59天委屈,餘曾被誤關過一百多天。雖身繫囹圄,只要非其罪,大丈夫光明磊落,根本不足介意。後藤還對甫出獄的辜氏贈其五百支槍、彈藥十萬發,賦予大任,令其在第一線從事土匪招降;其後,後藤實施保良局、保甲制度及食鹽、鴉片、樟腦、菸草之專賣,以及確立糖業政策,皆受到辜氏的進言與相助。雙方相知相惜的友誼還維持到第二代,辜顯榮曾捐出鉅額款項給後藤新平主辦的東洋協會及拓殖大學,今日東京小石川茗荷谷約一千坪的拓殖大學校地乃辜氏所捐贈。
外交成就方面,1925年辜顯榮第一次訪問北京,與段祺瑞等人討論華日親善合作,北京政府禮聘他爲實業顧問。1933年,李濟深等人慾推翻國民政府,密謀請求駐臺日軍支援;蔣介石知悉後,命令蔣作賓與日交涉,不要支持「閩變」,又派李擇一來臺與辜氏商計,辜氏因此求見臺灣日軍司令鬆井石根,使閩變可迅獲敉平。1934年辜氏二度訪華,在上海與南京與行政院長汪精衛、秘書長楊永泰、李擇一、何應欽等人會談,後進一步與蔣介石會談。1937年辜氏三度訪華,已是72歲高齡,抵達上海後由張嘯林、杜月笙招待,之後辜氏向汪精衛傳達中日親善,雖未見到蔣介石,但仍與財政部長兼代理行政院長孔祥熙進行長談。
再比對二則口述歷史,可增補理解辜顯榮赴華外交的情境與意義。辜寬敏自述父親訪華時,日本領事館的文武官員皆到上海吳淞江碼頭恭迎,卻苦尋無人,原來父親早被杜月笙派人用小船在大船抵達碼頭之前,接到飯店並特爲父親慶生。之後辜顯榮會面汪精衛,汪精衛還保持着晚輩對長輩的敬重。
另外,筆者受陳明信引薦訪問其堂兄陳瑞仁(1932-),陳瑞仁的父親陳卯生曾任職於大和行,生前向其子強調,在早於中日盧溝橋事變之前,蔣介石與日本談判的過程,汪精衛及辜顯榮曾經扮演居中調停的重要角色。
近人學者則以辜顯榮晚年奔波中國的外交辭令及信函,一窺其政治與身分認同。辜氏在中日談判善用種族血緣的邏輯來處理社會衝突,他自認爲是日本人,卻不是出於個人主動選擇,只是忠於歷史的命運安排。臺灣在馬關條約後隸屬於日本,他自然效忠於後來的「養父」,顯然日本在臺現代化的治理強化他對日本的認同,但針對中國與臺灣的生活習俗,他又認爲無須與日人同化。(三之一;摘自《大和洋樓的人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