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指藥品經營亂象:全國藥監繫統開展“清源”行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閆碩 北京報道
近日,國家藥監局召開藥品經營環節“清源”行動部署會。會議強調,各級藥監部門要壓實責任,緊盯羣衆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切實排查化解風險隱患,打擊藥品經營違法行爲,規範網售業態,嚴防假劣藥流入。
同時,會議也強調,要突出重點,加大案件查辦力度,強化上下協同聯動和跨部門查辦協作,用好信息化手段,規範涉企檢查,確保“清源”行動取得實效。
北京中醫藥大學衛生健康法治研究與創新轉化中心主任鄧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藥品經營直接關係羣衆用藥安全,近年來假劣藥流通、非法網售等問題頻發,亟需通過專項整治保障公衆健康。此次行動直指行業痛點,強化全鏈條監管力度,彰顯了監管部門維護用藥安全的決心與智慧。
首都醫科大學國家醫保研究院原副研究員仲崇明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醫保部門正在高調推進落實“追溯碼”,藥監部門從藥品經營環節的供給側市場主體來“清源”,聯合發揮會同整治。對行業而言,“清源”行動短期內帶來嚴打氣氛,中長期會不定期地對行業產生震懾,合規越來越重要。
亂象屢禁不止,亟需完善體系化管理
在三醫聯動、全面推進藥品耗材價格改革的醫改大背景下,藥品經營環節容易出現低水平錯誤,比如醫保黑產的騰挪藥、假劣藥品、非法網售等。
日前,央視新聞曝光了湖北武漢部分醫院、藥店、藥販子與參保人聯手進行“醫保套現”的黑幕,“迴流藥”話題再次引發廣泛關注。
根據相關報道,藥販子打着“高價回收”的幌子,以6至7折回收參保人用醫保卡購買的處方藥,隨後藥販子將所得藥品銷售給藥店、診所等,最後這些藥物又經由藥店等渠道再次流向患者。
另外今年3月,國家藥監局公佈4起中藥違法案件典型案例。其中,李某等人制作的“中藥丸”,宣稱可治療糖尿病,並通過微信銷售。安徽省馬鞍山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依法認定涉案藥品爲假藥,涉案金額1300餘萬元。
仲崇明認爲,比之藥品審評、生產監督,依法管治藥品經營環節的風險、問題,也在藥監部門職能範疇。面對藥品經營環節容易出現的低水平錯誤,如果一味忽視而沒有建立行動目標,完善體系化管理,藥監部門相關工作、職能責任可能出現被動。
此時開展藥品經營環節“清源”行動,會爲行業帶來諸多影響。在鄧勇看來,專項行動的開展能夠有效警示、淘汰行業內的不良經營主體,淨化市場環境,推動行業整體向規範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同時整治行動也保障藥品的質量安全,減少了假劣藥流入市場的風險,讓消費者能夠更加放心地購買和使用藥品,從而提升整個藥品行業在公衆心目中的信任度,增強消費者對藥品市場的信心,促進藥品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鄧勇說。
未來又應該如何推進相關工作?仲崇明認爲,應結合醫保部門追溯碼的落地推廣,號召並要求廣大市場主體積極理解,不打折扣履行。同時,藥監部門可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設運行,向市場發出嚴明管治的信號,形成震懾。此外,由藥監部門、醫保部門綜合整治,在線索共享、事實認定、處罰標準等方面達成共識。
跨部門協作,藥品追溯碼爲破局關鍵
事實上,多位受訪對象均強調了藥品追溯碼在開展“清源”行動中的重要性。作爲每盒藥品的“電子身份證”,藥品追溯碼具有唯一性。2024年4月以來,國家醫保局積極推動醫保藥品耗材追溯信息採集應用工作。
3月19日,國家醫保局等四部門聯合發佈《關於加強藥品追溯碼在醫療保障和工傷保險領域採集應用的通知》,明確2025年7月1日起,銷售環節按要求掃碼後方可進行醫保基金結算,對此前已採購的無追溯碼藥品,列入“無碼庫”管理,暫可進行醫保結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醫藥機構都要實現藥品追溯碼全量採集上傳。
目前,國家醫保局已搭建起醫保藥品耗材追溯信息採集應用平臺,鼓勵藥耗生產流通企業上傳追溯信息,截至3月20日,已有超過350家藥耗生產、流通企業對接平臺。此外,平臺已對接超過90萬家定點醫藥機構的使用端追溯信息。
數據顯示,截至3月31日,國家醫保信息平臺累計歸集追溯碼273.09億條,覆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而在此次藥品經營環節“清源”行動部署會上,國家藥監局特別強調跨部門查辦協作,用好信息化手段。
鄧勇表示,藉助藥品追溯碼,監管部門能實時監控藥品經營環節的動態信息,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如藥品的非法流通、違規銷售等行爲,實現從傳統的事後監管向事前、事中監管的轉變,將風險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一旦發現問題藥品,可迅速鎖定範圍,精準召回,提高監管的精準度和效率。
“藥品追溯碼工作推動了醫保局、藥監局、衛健部門等多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與協同合作。各部門可以通過追溯碼系統獲取藥品經營環節的相關信息,實現監管數據的互聯互通,形成監管合力,共同打擊違法違規行爲。”鄧勇說道。
仲崇明認爲,推動藥品追溯碼工作是很好的科技嘗試,讓相關不法行爲“不敢、不能、不想”。用最小的成本,將相關不法行爲有機會徹底管死。信息化手段極大提高了不法分子的違法成本,擡高了主觀惡性,且做到應查儘可以便捷查處。無論對於小案還是大案,都能發揮作用。且執法文化獲得人心。
“信息化手段、‘清源’思想帶來長期長效,企業必須重新審視經營合規性合理性,積極學習理解相關行政監管部門的執法紅線,積極與這些部門溝通爭取合理權益,向着降本增效提質,適應新業態。”仲崇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