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日治美援時期西螺大橋升格古蹟卡關 雲林將提新事證再拚審議

跨越濁水溪的西螺大橋是彰化縣、雲林縣重要橋樑之一,曾有遠東第一大橋美名。圖/本報資料照

跨越濁水溪的西螺大橋是彰化縣、雲林縣重要橋樑之一,曾有遠東第一大橋美名,先前已獲雲彰兩縣登錄爲歷史建築,日前有文史團體申請改登錄爲縣定古蹟,經彰化、雲林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決議維持現有文資地位,引起議論。雲林縣府表示,西螺大橋有其歷史、文化意義,升格縣定古蹟是多數民衆期待,將進一步探勘、調研,提供升格古蹟的新事證。

西螺大橋橫跨彰化、雲林兩地,自日治時期1936年推動興建,1941年完成32座橋墩,因2次大戰鋼材挪作他用而中止建設,直到1951年美援及配合款重新開工,1952年12月25日完工,隔年通車,全長1939公尺,採華倫式桁架結構系統,鋼鐵作桁架,水泥作墩。

西螺大橋當時是僅次於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的世界第二大橋,也是當時遠東第一大橋,在其通車之後,象徵日治時期即定線的縱貫道路全線通車,具有經濟和軍事的雙重意義,。

彰化、雲林縣府在2001年相繼公告西螺大橋爲縣定歷史建築,今年橋齡72年,日前有文史工作者向雲、彰兩縣申請升格爲古蹟,經彰化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決議維持現有文資地位,引起議論。

雲林縣府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表示,升格古蹟審議由彰化縣政府召集審議小組,經雲林、彰化兩地委員現勘後達成共識,認爲西螺大橋的建築工法以現今來看並無獨特性,若要升格古蹟,需要更多新事證支持。

她表示,西螺大橋是雲林、彰化兩地重要地標,不僅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獨特性,也承載兩地居民的共同記憶與生活經驗,除見證日治及美援時期的歷史,也連結糖鐵網絡,繁榮兩地經濟,可以理解文史工作者與地方居民對其升格古蹟的高度期待。

她強調,西螺大橋若要升格古蹟,必須取得雲林、彰化兩地共識,雲林縣府將持續進行調研、蒐集相關事證,與彰化縣府進一步討論。

跨越濁水溪的西螺大橋是彰化縣、雲林縣重要橋樑之一,曾有遠東第一大橋美名。圖/本報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