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痛腰椎微創 七旬翁術後翌日就能走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林建和收治一名七旬長者,腰腿痠痛、腳麻長達十年,須以手術治療。由於長期疼痛會在病人大腦留下記憶,影響復原進度,醫師爲他量身打造個人化多模式微創腰椎痠痛控制策略。(北醫附醫提供/王家瑜臺北傳真)
一名七旬長者腰腿痠痛、腳麻長達十年,須以手術治療。由於長期疼痛會在病人大腦留下記憶,影響復原進度,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團隊量身打造痠痛控制策略,術前先注射止痛劑,斷開疼痛記憶,再執行微創手術,病人術後翌日即能自行下牀行走,3個月後行動能力恢復如常,重拾含飴弄孫之樂。
北醫附醫神經外科醫師、臺北神經醫學中心研究副院長林建和表示,首次問診得知病人忍痛約十年之久,覺得不可思議也感到不捨。病人起初到診所復健,雖略有改善,但久了症狀加劇,又因不想開刀而持續忍耐,直到有天彎腰刷牙洗臉時,一陣劇痛襲來,幾乎站不住,才驚覺事態嚴重,就連蹲馬桶也痛到無法順利排泄,最後下定決心就診。
透過問診、MRI、X光及神經理學檢查,確認病人腰椎第四節及第五節滑脫,導致腰椎第五根神經遭到嚴重壓迫,背側椎間盤突出形成骨刺,加上腹側一些小面關節擠壓,前後夾攻,嚴重壓迫到腰椎第五根神經。
北醫附醫神經外科醫師楊宜珊比喻,神經像是橡皮筋,隨着彎腰、側身及後仰等各種姿勢改變,在脊髓腔裡自由伸縮,一旦被骨刺或是小面關節壓迫,就會被卡住,並隨着身體彎曲而拉長變形,功能出問題。剛開始從大腿、小腿到腳背出現異常,若壓迫越來越嚴重,就會出現酸、麻和痛。
個人化多模式微創腰椎痠痛控制策略是術前一天先注射止痛劑,效果可維持1周,手術當天在腰椎附近打局部麻醉藥,阻斷痠痛訊號進入神經系統,避免形成神經性疼痛的記憶,接着再手術,在腰側開2個長約3公分的小傷口,伸入器械先做減壓,清除骨刺、切除腹側突出的小面關節,讓長期被壓迫的腰椎第五神經伸展自由,再放上支架,打上骨釘,完成骨融合的固定手術。
林建和解釋,大腦會對疼痛產生記憶,痛的時間持續越久,記憶會越難消除,即便透過手術去除疼痛的病因,疼痛記憶仍會存在。傳統脊椎手術的病人術後至少要躺1、2個禮拜,隨着微創手術的進步,術後住院時間可降到2.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