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國門18年!桃園機場服務楷模「檢疫官」呼籲:保護自己就是守護家人
▲站在國境最前線的檢疫官鍾妤伶,肩負防疫重任逾18年。(圖/資料照,下同)
記者萬玟伶/桃園報導
每一趟跨越國境的旅程,從下機的那一刻起,就有一套嚴謹的守護機制悄悄展開。許多人以爲迎接旅客的第一個窗口是服務檯,然而真正先現身的,卻是一羣守着國門的檢疫人員。疾病管制署北區管制中心的檢疫官鍾妤伶,自2006年起,就駐守於桃園機場,每一次疫情風暴來襲,她始終堅定站在最前線,以冷靜與專業守護國境大門。
從「日常體溫監測」到「疫情的高壓挑戰」檢疫官這份工作從來沒有鬆懈的空間!身爲檢疫官,鍾妤伶每日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發燒篩檢」。她解釋這是在2003年3月SARS疫情之後所建立的新措施,機場設置的發燒篩檢站,可透過紅外線監測體表溫度,若有異常,就需要爲入境旅客進一步做檢疫評估。
然而,「觀察旅客」從來不是單純的例行公事。某日,陸續有2名自馬來西亞返臺的同團旅客出現發燒症狀,鍾妤伶隨即執行血液採檢流程,透過登革熱快篩檢測陽性,發現疑似登革熱個案。她第一時間完成線上通報,防疫同仁接續通知地方衛生單位啓動社區防疫作爲,成功將疫情阻擋在國門之外。這一刻,鍾妤伶與同仁們不只「守在機場,更是守住了臺灣的公共衛生防護網」。鍾妤伶回憶最深刻的是在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後,守在機場的壓力前所未有,不過她語氣堅定地表示,所有檢疫同仁從未因高壓或風險而退卻,「大家都一起撐過來了!」她也道出檢疫人員所揹負的巨大壓力。在第一例機場員工確診後,「就把行李箱準備好放在車上,做好隨時會被匡列隔離的心理準備,但也擔心被隔離後,會導致其他同仁的工作量更加繁重。」然而她也幽默道,「以前都是我把旅客送進去集中檢疫所,後來因爲被匡列爲接觸者,把自己也送進去了,角色的轉換讓我印象非常深刻。」而這份保護國人健康的動力,也促使她更加戮力執行阻絕疫情蔓延的每個關鍵時刻。
▲透過紅外線監測體表發現溫度異常,檢疫官便以耳溫槍量測體溫並同步瞭解旅客健康史及旅遊史等資訊,以進行相關檢疫評估。
破解檢疫迷思,掌握安心通關錦囊妙計!
身爲檢疫官,鍾妤伶特別提出以下3點說明,希望旅客能理解檢疫流程、減少誤會與不便,共同守護公共衛生安全:
1. 理解檢疫並非抽查 檢疫人員並非隨機攔查,而是依照紅外線儀器偵測結果來判斷。若顯示體表溫度偏高,檢疫官會同時觀察衣着、臉頰或頸部泛紅等細節及詢問旅遊史等資訊,再做專業評估。2. 「人員檢疫」與「動植物檢疫」分屬不同單位與職責 鍾妤伶負責的「人員檢疫」(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主要針對與傳染病相關的旅客健康狀況檢疫評估,「動植物檢疫」(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則負責旅客攜帶之動植物及其產品等檢查事宜,旅客若有檢疫相關問題,可依檢疫屬性向相應的檢疫櫃檯洽詢。3. 安心通關錦囊妙計出國前可先上疾病管制署網站查詢「國際疫情」與「旅遊醫學」等資訊,瞭解目的地之風險、建議接種疫苗與相關準備。入境後若出現傳染病相關症狀或遭動物抓咬傷等,應誠實告知檢疫人員並配合必要的檢疫措施(資料蒐集、採檢、入境配合就醫等)。
▲鍾妤伶透露,檢疫官也需負責如靈柩出入境資料審覈等任務。她強調,「從旅客的角度來看,我們可能只是站在發燒篩檢站,但其實我們分分秒秒都在監測判讀、評估有無傳染風險並執行採檢等檢疫措施。」
看似一般的紅外線體溫篩檢,實則牽動整體公衛安全 從溝通到提醒,檢疫人員盼旅客能多一分理解 人人都成爲公衛守護網的一員!雖然近年國境解封,但傳染病防治工作仍需時時緊盯國際疫情動向。身爲全年無休、任務繁重的第一線檢疫人員,鍾妤伶常對旅客說的一句話是—「保護自己,就是守護家人。」當你配合人員檢疫措施,也是免於家人可能遭受傳染病感染的風險之虞。盼社會大衆能理解,「我們並非找麻煩,而是要守住臺灣不讓傳染病入侵!」,正因有這羣隱形守門人的堅守,讓檢疫在每一次疫情挑戰中發揮應有的作用,讓每位旅客倍感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