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更具競爭力的西部實力之城——來自寧夏銀川市的調查
銀川市位於黃河上游,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中肩負着重要使命,發揮着示範引領作用。近年來,在寧夏“強首府”戰略支持下,銀川市堅守黃河“幾字彎”生態之綠,不斷增強產業動能,以精細化發展激發城市活力,以良好營商環境護航經濟高質量發展,向着更具競爭力的實力之城邁進。
作爲唯一全境屬於黃河流域的省份,寧夏回族自治區被賦予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使命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指出,寧夏地理環境和資源稟賦獨特,要走特色化、差異化的產業發展路子,構建體現寧夏優勢、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作爲寧夏首府,銀川市可謂責任重大。經過多年努力,經濟發展雖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面臨發展質效不高、遠離主要市場、產業結構不優等難題。2023年5月,寧夏出臺了《關於加快首府銀川市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實施“強首府”戰略,推動銀川市提升經濟引領度和要素集聚度,引領產業高端化、創新協作化發展,建設西北地區重要中心城市、四省邊際門戶城市、商貿物流中心、文化教育中心、醫療健康中心、內陸開放樞紐。
兩年來,銀川市聚焦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城市經濟質效,打造高端要素、高端產業集聚高地,產業能級和核心競爭力顯著提升,主要指標增速在西北地區、黃河流域省會(首府)城市居前列,經濟首位度穩定在50%以上;打造黃河“幾字彎”生態經濟區高質量發展戰略支點。如今,“強首府”成效如何?銀川市探索出哪些解題密碼?
增強產業動能
強首府,關鍵在強產業。銀川市推動數字經濟、氫能等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提出打造中國新硅都等。不過在實際發展中,一些企業面臨市場、資源“兩頭在外”的困境。以科技創新爲引領,在某一領域做到“極致”,成爲產業園區和企業破題的重要選擇。
走進位於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寧夏中欣晶圓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一臺臺機器有序運轉,經過拉晶、檢測、切片等工序,不同規格的單晶硅片陸續下線,成爲下游硅晶圓產業的關鍵基礎材料。“現在生產線滿負荷運轉,在科技專項資金的支持下,產品質量加速提升。”該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楊凱介紹,目前公司擁有106項國家專利,已成長爲國內半導體材料領域的重點企業。
不遠處的威力傳動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現代化車間裡,風電增速器、風電變槳減速器等產品源源不斷走下智能生產線,供應國內外市場。
2003年公司成立之初,減速器市場被國外廠家壟斷。該公司總裁常曉薇說:“科技創新是打破市場壟斷的重要路徑。多年來,我們堅持以科技創新賦能公司發展。在國內風力發電機領域,公司市場佔有率連續4年穩居全國前列。近3年公司科研投入累計超過1.3億元,年平均增長率達36%,目前擁有專利200餘項,主導、參與制定標準13項。”從生產減速器產品到帶動產業鏈發展,威力傳動與80多家上下游企業協同進步,成長爲銀川市新能源裝備產業鏈鏈主企業。
一個個快速成長的高新技術企業“卡位入鏈”,在特色化、差異化產業發展之路上穩步前進。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雷冰海認爲,這是以科技創新爲引領,持之以恆打造西北特色產業高地的成果。
當前,園區內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大健康3個主導產業和數字經濟、現代物流2個新興業態正加快發展。“通過產業鏈創新鏈融通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推進製造業轉型升級。聚焦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變革,走出一條‘科技+數字’賦能轉型升級的新路徑。”雷冰海介紹,“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示範企業—領軍企業”科技企業培育體系、“雛鷹—瞪羚—獨角獸”高成長型企業成長通道等舉措加速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目前,該園區已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41家,培育各類科技創新平臺184個。
隨着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縱深推進,產業園區競爭已從“政策比拼”轉向“生態競爭”。雷冰海坦言,園區發展面臨着逆向虹吸效應、要素流動失衡、物流與供應鏈短板放大、市場輻射能力受限等困局。園區堅持科技創新,制定“全生命週期”企業培育計劃、打造熱處理中心等產業服務平臺、解決物流裝卸等隱性成本痛點,推動園區能級不斷躍升。
做足綠色文章
春風漸勁,銀川市賀蘭縣2000多名幹部職工在農田水網、城市周邊義務種植了上百畝“新綠”。今年,該縣將實施農田林網建設100畝、退化林修復465畝,開展灌草綜合整治5000畝。
對處在黃河上游的銀川來說,綠色發展是“強首府”的一道必答題。這既源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重任,也是“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探索綠色路徑的現實需要。
在寧夏中盛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廠區門口,貨車往來繁忙,剛下線的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牆體板材等綠色建材被運往各地。車間內的自動化生產線上,相鄰的西夏熱電廠產生的粉煤灰、爐渣、脫硫石膏等固體廢物,經過澆築、靜養、切割等工序變廢爲寶,成爲新型綠色環保建材。“現在是寧夏及周邊地區建設的忙碌期,車間開足馬力生產,建材日產量達到1200立方米。”該企業相關負責人孔繁紅說。
在這家公司,科技賦能逐綠效果顯現。“公司投資打造5G+智能工廠,各工序使用電腦可視化監控平臺操作,實現生產動態全面監控。”孔繁紅介紹,經過智能化升級後,生產設備效率比傳統工藝提升20%,設備故障率降低25%以上,材料浪費減少30%,每年可減排上萬噸二氧化碳。
守護好黃河流域生態,更多企業正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近年來,寧夏賽馬水泥有限公司投入上億元,實施煙氣超低排放治理、廠區環境及礦山生態修復。作爲銀川市首批覈定排污權的企業,共覈定可交易排污權二氧化碳165.6噸、氮氧化物363噸。
近日,在銀川市揮發性有機物排污權首筆交易中,多家公司參與競拍,好不熱鬧。“減排量變成了看得見的紅利,大家對排污權改革就更有積極性了。”寧夏賽馬水泥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張文華說,公司將繼續對4條生產線實施改造升級,持續減少污染物排放量。
近年來,銀川市逐步實現對交易污染因子、交易區域、行業類型全覆蓋,實現主要污染物指標由政府無償劃撥到市場公開交易的歷史性轉變。
“3年來,銀川市在寧夏創新開展了‘多權融合’試點、碳普惠交易試點、氮氧化物排污權二級市場交易‘第一單’等,爲寧夏縱深推進用水權、土地權、山林權、排污權、用能權、碳排放權‘六權’改革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銀川市委副書記、市長陶少華說。改革以來,銀川市已累計開展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化學需氧量排污權交易317筆,成交額1354萬元,交易筆數居寧夏第一位,抵押貸款6筆,授信金額1.3169億元。
據統計,“十四五”以來,銀川市已累計減排氮氧化物5810.77噸、揮發性有機物944.96噸、化學需氧量4098噸、氨氮175.55噸,提前完成“十四五”減排任務。降碳、減污、擴綠、增長38項任務協同推進,工業能耗強度不到寧夏平均水平的1/3,再生水利用率達到50%以上,“資源有價、環境無價”成爲社會共識。
挖掘發展潛力
國務院日前正式批覆《銀川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銀川市精細化發展有了指南。一個城市的發展資源是有限的,銀川市通過不斷挖掘資源發展潛力,推動城市發展品質提升。
興慶區是銀川市老城區,土地資源緊張,破解閒置土地和低效用地擠佔發展空間、阻礙產業轉型升級、產出效益低等難題十分緊迫。興慶區委副書記陳偉說:“通過採取政府收回一批、土地整理一批、增資擴能一批的辦法,興慶區全面梳理存量資產,動態更新空置樓宇數據庫,通過開展二次包裝招商,資源盤活效果顯現。”目前,該區實施閒置資產盤活項目17個,撬動社會投資10.34億元。
近日,興慶區蘭傒谷商務廣場商文旅融合發展項目啓動,將引入15家知名酒店、建設千人級宴會廳,後期將開通機場、景區、酒莊等旅遊直通車,聯合文旅產業鏈,爲遊客提供一站式服務。在蘭傒谷商務廣場負責人納麗娟看來,激發沉睡資源發展活力,可以起到讓“人氣”聚起來、“商氣”旺起來、“煙火氣”濃起來的效果。
激發城市發展活力,銀川市不斷從沉睡資源中尋找經濟增長點,2024年以來開展閒置資金、閒置資產、閒置土地、閒置項目專項整治工作,因地制宜出臺盤活存量資產的配套實施細則,爲優質資源量身定製盤活方案。
目前,銀川市共盤活存量資金14.41億元,統籌用於支持國有企業發展、清理工程欠款、促進產業發展等亟需資金支持的重點領域和重大項目。盤活資產變現37.89億元,盤活土地出讓42.89億元,不斷增強城市“造血”功能。
盤活閒置資源,需要城鄉一體推進。永寧縣摸清閒置資產底數和閒置原因,“一產一策”制定盤活措施。通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該縣盤活工業園區閒置低效用地1318畝、閒置低效廠房5.68萬平方米,過去閒置的農業溫棚、養殖圈舍、廢舊魚池等如今也熱鬧了起來。
提升短板是城市精細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得益於科學技術的應用,過去的發展短板有了發展活力。在賀蘭縣的寧夏藍灣生態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區,新鮮的南美白對蝦發往全國各地。作爲西北地區最大的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之一,這裡有現代化循環水養殖溫棚1.8萬平方米,南美白對蝦高產示範池塘溫棚400畝。
“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了科研成果轉化,讓這片鹽鹼灘變成了海鮮漁場。”寧夏藍灣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強佐洲說,通過推廣節水灌溉新模式,當地對鹽鹼地進行了綜合治理。循環水淨化模式不僅降低了養殖成本,提高了養殖效率和產值,也帶動更多農民增收。
厚植營商環境
營商環境更優更好,才能爲“強首府”集聚產業、招引人才。爲此,銀川市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爲永不竣工的工程,榮獲全國營商環境十佳城市。
“咱們邊吃邊聊,請大家暢所欲言,困難可以談、建議可以說、意見可以提。”4月上旬,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銀川市委書記趙旭輝邀請來自共享集團、威力傳動等企業的10位代表共進早餐。這樣的早餐會已從2022年延續至今。
“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就是要搭出優質的營商環境。營商環境打造得好,政策舉措更實惠,企業發展檔次越來越高,吸引的人才就會越來越多。”常曉薇說,得益於政策扶持,公司發展面臨的資金、用地、用工等難題得到了及時解決。
剛畢業不久的劉佳如今是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家企業的員工,銀川市給予新就業大學生工作補助等舉措增強了她留在這裡發展的信心。銀川經開區擁有27萬平方米職工公寓,企業員工可拎包入住,極大緩解了企業留人難題。
此外,銀川市開展了“十萬大學生留銀川專項行動”,2年吸引14萬青年人才紮根銀川,全職引進碩博以上高層次人才數量連續3年翻番。
優化營商環境,各區縣因地制宜將政策落實落細。西夏區推行“首違不罰”,包容新興業態發展,2022年至2024年從輕、減輕、不予處罰案件218件;推行柔性執法,進行200餘次行政指導,引導企業合規經營。金鳳區在企業紓困解難辦公會暨全方位提升營商環境座談會上,籌措資金1000餘萬元用於清欠中小企業賬款和支持企業科技創新;30家企業代表圍繞要素保障、降本增效、市場拓展等提出訴求,並得到了具體解決方案……
2024年,銀川市地區生產總值接近3000億元,經營主體達40多萬戶。當地出臺了《關於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銀川市優化營商環境實施細則》等系列政策文件,新型工業化18條、奶產業10條、房地產12條、城市機會清單100條等政策,不斷提振經營主體發展信心。
寧夏中盛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投產第二年成爲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規上企業,2024年被評爲寧夏專精特新企業。“相應政策及資金的及時兌現,讓公司堅持綠色發展的信心更足了。”孔繁紅說。
2024年,銀川市人均GDP超過10萬元,首位度進一步提升,固定資產投資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均居西北五省區省會(首府)城市第一位。當前,銀川市正以“更優生態”厚植髮展沃土,以“更強動能”推動創新突圍,以“更暖服務”迴應企業期盼,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推動高端產業集聚高地建設。(經濟日報記者 馬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