煥發城市“金角銀邊”生命力——深圳市羅湖區街區精緻化建設調查
隨着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城市更新已經成爲提高城市品質和居民生活質量的關鍵途徑。時隔10年再次舉行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轉變城市工作重心,更加註重治理投入”“創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羅湖區作爲深圳最早開發的城區,人口密集,寸土寸金,該如何讓老城區煥發新生機?當地創新採用更爲精緻的微更新策略,成功將城市中閒置的灰空間轉變爲“金角銀邊”,在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的同時,深入滿足民衆需求,爲我國高密度建成區及老舊城區的城市更新提供了新的經驗與啓示。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持續推進城市更新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統籌城市低效用地再開發。如今,國內已有不少城市着手探索閒置邊角地、橋下空間、建築屋頂等“城市灰空間”的活化利用,將其打造爲功能複合的新型公共空間,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
羅湖區作爲深圳最早開發的城區,人口密集,長期面臨土地資源緊張與公共空間不足等問題。2023年8月,爲推動高密度城區從“增量擴張”向“存量提質”轉型,羅湖區制定出臺《羅湖區街區精緻化建設八大行動計劃(2023—2025)》,提出通過打造一批街區精品工程、活化利用城區邊角空間、規範市容市貌秩序、優化城市傢俱及景觀小品等方式,到2025年實現街區精緻有序、美景出門即享、城區零散空間發展潛能充分釋放、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階段性提升的目標。
《八大行動計劃》實施進入收官之年,成效如何?爲新時代城市更新與建設帶來哪些啓示?
把空間還給居民
歷經40多年發展,深圳常住人口數量從約30萬人增至約1800萬人。羅湖區面積不足80平方公里,卻承載了100餘萬常住人口,人口密度位居深圳各區前列。“作爲早期建成區,羅湖區如今面臨着多重挑戰,如城區可開發空間零散且趨於飽和、原有城市規劃與當代城市發展需求脫節等,居民生活品質受到很大影響。”羅湖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副局長葉彬說。
面對挑戰,如何破局?羅湖區給出的答案是持續性、系統性挖掘城市“邊角料”空間價值,將街區精緻化建設與居民實際需求充分結合,爲破解高密度建成區城市治理難題探索一條新路徑。
具體來說,在推進街區精緻化建設中,通過活化並釋放城區邊角的低效用地空間,實施橋下空間利用、金角銀邊改造、城區綠化提升、城市傢俱小品提升等多項行動,謀劃打造功能利用類、秩序整治類及美化提升類3類精品項目。
以橋下空間爲例,葉彬告訴記者,調研發現,這類空間過去多以垃圾轉運站、停車場等功能性設施爲主,存在利用單一、環境品質低等問題,未能直接服務居民。轉變空間利用思路後,羅湖區通過增加公共開敞空間和服務設施,將其“還”給居民。
雅園立交社區公園是羅湖區橋下空間改造行動的標杆項目之一。這裡地處羅湖區3條交通主幹道的重要樞紐——雅園立交橋正下方,改造前存在功能混雜、動線不暢、利用率低、安全隱患突出等問題。“團隊實地考察後發現,該區域面積廣,橋體淨空高,周邊住宅區集中,長期缺乏複合功能空間,居民對公共活動場地需求迫切,改造潛力很大。”雅園立交社區公園項目負責人陳艾揚表示,在保障立交橋交通功能與場地安全的基礎上,他們以打造文體活動空間爲核心,將橋下約3000平方米的陰涼區域作爲串聯節點,通過動靜分區整合了標準籃球場、五人制足球場和約1000平方米寵物公園等多元場景,把閒置空間重塑爲一處多功能活動場所,填補了區域公共服務短板。
“在提供片區服務興趣點的基礎上,提升空間可達性是吸引居民來此活動的關鍵。”陳艾揚說,這片區域改造前被車行道包圍,其中的綠地邊緣被土坡阻隔,導致人行可達性不佳。團隊沿土坡邊緣增設階梯式入口,並在區域內部增設充電裝置等便民設施,引導居民自然步入內部活動場地;通過鮮明的色彩標識清晰劃分橋下休憩區、運動區、寵物區的功能邊界,實現不同活動人羣的合理分流。
“這裡,這裡,快傳球……”走進位於羅湖區東門街道的雅園立交社區公園,只見身着各色運動服的籃球愛好者們正在球場上奔跑跳躍,耳邊傳來此起彼伏的歡呼聲。雅園立交社區公園自今年1月10日試運營以來,熱度持續攀升,運動場地區域日均人流量接近1000人次。
葉彬表示,隨着更多改造項目推進,城市“灰色角落”煥發新生,成爲城區“金角銀邊”,成爲羣衆身邊觸手可及的幸福空間,讓城市發展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居民。
深度洞察新需求
城市改造的核心服務對象始終是居民。在推進街區精緻化建設中,如何精準觸達居民最真實、最具體的需求,讓改造方案成爲有溫度、見實效的“民生答卷”?破題的關鍵在於深度洞察居民生活需求,讓改造真正“改”到實處,“造”出幸福感。
“德寶,跑起來”……在羅湖區泥崗東路寵物友好口袋公園裡,五六隻小狗正在草坪上撒歡追逐,它們的主人坐在樹蔭下的長椅上,愜意地聊着天,不時用目光追隨着自家“毛孩子”的身影。自今年4月底正式對外開放以來,這裡已成爲周邊居民“遛狗”的好去處。
該公園所在的約6000平方米地塊,此前是一片閒置綠地。如何將其充分利用起來?羅湖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園林科科長嚴亞可介紹,經過前期調研評估,這裡周邊車流量密集、噪聲大,不適宜作爲常規公共空間,但有不少居民在此遛狗。近年來,城市養寵羣體日趨增多,往往存在犬隻衝突、環境衛生等實際問題。基於綜合考量,羅湖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將其功能定位爲“寵物友好口袋公園”,有助於推動寵物經濟與城市生態融合發展。
“寵物公園的價值主要在於構建一個三重立體社交生態——主人與寵物藉由協作遊戲深化情感紐帶,社區居民以萌寵爲媒介打破社交壁壘,寵物間則形成獨特玩耍社交圖譜。”泥崗東路寵物友好口袋公園設計負責人、深圳市未名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創始人車迪表示,這些交織的社交網絡不僅滿足人寵對公共空間的多元需求,更讓城市空間成爲承載情感交流、促進社會和諧的溫暖載體。
如今,這一公園不僅爲寵物提供一處廕庇的活動空間,還設置爬架、跳跳圈、淋浴花灑、寵物飲水機等設施,可全面滿足寵物飲水、玩耍、清潔需求;通過圍擋與標識管理,可保障人寵安全共處。
“公園開園後,我每天都會帶自家金毛來這裡玩耍。”蘭花社區居民許佳說,金毛犬作爲大型犬日常活動量大,此前只能在小區樓下牽繩遛狗。如今在公園內,她可以鬆開牽引繩讓狗狗肆意奔跑,遛狗之餘還能和其他寵主交流養寵心得。
項目建設並非一建了之。嚴亞可告訴記者,爲持續提升居民獲得感,他們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整理居民訴求與合理建議,將其納入項目建設與後續管理中。
“蘭花社區後續也會嘗試在公園組織一些開放日活動,邀請更多居民帶着自家寵物前來體驗,從中獲取意見反饋。”羅湖區東曉街道蘭花社區黨委副書記鄒添文表示,他們還會通過系列“文明養寵”主題活動培養居民文明養寵意識,推動社區從“個體養寵”向“共治共護”升級,形成“養寵有禮、社區有愛”的文化氛圍。
葉彬表示,目前,相關項目推進的工作模式已由以城管局爲主導轉向以街道爲核心樞紐,由街道工作人員深入基層一線,精準挖掘民生需求與轄區內可利用的空間資源,推動更多改造項目從社區實際出發。在保障資金使用合規的前提下,街道可直接負責項目的實施落地。這一模式既顯著提升項目推進效率,又能讓改造內容與居民需求高度契合,切實增強居民獲得感與滿意度。
破解治理“大”難題
在羅湖區南湖街道春風高架橋下,居民陳慰文正將電動車停入划着白色標線的非機動車停放區內。“以前這片高架橋下方有很多非機動車亂停亂放。2024年11月改造完成後,這裡有了敞亮規整的停車空間,既方便又安全。”陳慰文說。
春風高架橋下空間的變化是南湖街道破解城市治理頑疾的生動縮影。“這片約2500平方米的區域曾長期面臨綠化功能單一、交通秩序混亂、空間昏暗壓抑等多重難題,居民改善訴求強烈。”南湖街道城市建設辦公室一級科員呂德珩表示,2024年,街道依託自身基層治理特色項目“民生微實事”,對該區域啓動整體改造。改造前,街道向周邊居民精準發放了300餘份調查問卷,全面摸排居民訴求,精準鎖定停車難、運動空間匱乏等核心問題,爲改造錨定方向。
“我們通過空間重構,讓每一寸土地發揮最大效能。”春風高架橋下空間功能提升工程負責人、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景觀院副總規劃師路遙表示,改造後的橋下空間科學劃分爲非機動車停車區、半場籃球區和兒童活動區。其中,佔據核心位置的停車區以科學、合理的動線設計實現車輛高效通行,並規劃出414個標準車位和相應充電設施,解決了周邊居民“停車難、充電難”的痛點,實現便民服務與空間利用效率雙重躍升,區域交通秩序與市容市貌得到顯著改善。
破解停車難題離不開多方協同治理。南湖街道羅湖社區黨委副書記黎偉秋表示,在春風高架橋下空間改造中,社區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模式,一方面,組建由居民骨幹組成的志願服務隊,常態化開展車輛有序停放引導、道路障礙物清理工作;另一方面,聯動黨委、物業等多方力量,編織起城市精細化治理網絡,靶向整治非機動車佔道、違規行駛等頑疾。
這場改造帶來的效益遠不止於此。呂德珩表示,通過在周邊牆面繪製牆繪、增設便民設施等方式,橋下空間藝術氛圍、環境品質大大提升,成爲充滿社區溫度與生活氣息的日常休憩交流空間,充分滿足周邊居民多樣化需求。如今,這裡日均接待訪客超1500人次,收穫轄區居民廣泛讚譽。
同樣的治理智慧也在羅湖區水貝片區落地見效。作爲全國黃金珠寶產業核心區,水貝片區商業繁榮、商戶衆多、人流量大,非機動車停放需求旺盛。羅湖區按照“應劃盡劃”“應設盡設”的原則,開展了水貝商圈非機動車停放治理項目,對部分綠化帶開展改造利用,釋放城市空間,並在轄區內增加非機動車停放區域以滿足停車需求。
“以前高峰期時,這裡幾乎被非機動車佔滿,行人通行困難。如今人行道恢復成原本的樣子,我也可以常推着小孫女出來走走了。”在水貝片區田貝四路芙蓉橋底,居民馮佳慧說道。
據瞭解,這一片區近期通過移除低效綠化帶、鋪設透水磚、加裝隔離護欄,對芙蓉橋田貝四路段橋底、翠竹車行道天橋底等5個橋下空間開展改造並投入使用,總建成面積達4070平方米,可停放非機動車約3500臺,有效緩解了商圈交通壓力。
從春風高架橋到水貝商圈,羅湖區通過空間挖潛、精準規劃與多元共治,將城市治理“痛點”轉化爲羣衆滿意的“亮點”,爲超大城市基層治理提供了可複製的“深圳路徑”。
推動改造可持續
“以前我們說改造要精細化,現在升級爲精緻化。”葉彬表示,“精緻”比“精細”要求更高。其在追求細節紮實、工藝精益求精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追求“好用好看好玩”,讓大家願意來、待得住,最終實現改造成果持續惠民,推動城市管理邁向新階段。
隨着理念迭代升級,截至2024年底,羅湖區已完成27個街區精緻化項目建設,提升美化近4.3萬平方米城市“金角銀邊”空間,釋放2.4萬餘平方米城市低效利用與“灰空間”,新增2處籃球場、1處足球場等休閒體育設施,完成10處橋下空間改造升級,提供3000餘個非機動車停車位。
“在硬件升級的同時,軟件配套爲項目品質提升注入可持續動能。”葉彬表示,羅湖區委託區屬國企代爲運營管理街區公共空間,利用企業專業能力和資源實現市場化運作,提高運營效率和管理水平,實現公共空間可持續發展,使其從單純依賴政府投入的“輸血”模式,轉變爲能夠自我發展的“造血”模式。
這種運營模式在雅園立交社區公園等項目中已初見成效。“今年1月起,我們正式接手雅園立交社區公園運營工作。”深圳市仙桐文體產業運營有限公司公園管理部的賴姍彤介紹,試運營階段,公園便推出免費體驗活動,吸引大批居民前來“嚐鮮”,迅速成爲周邊居民休閒的熱門選擇。如今,該項目已平穩過渡至收費運營模式,居民登錄“羅湖文體通”可實名預約室外運動場地,價格比市場上的專業運動場地更實惠,單場次最低僅需10元/人,吸引衆多社區運動愛好者長期光顧。
“以前,我得花20分鐘開車去羅湖區體育館打籃球。公園建好後,我下個樓就能組隊。”家住東門街道花場社區的居民楊光一邊擦拭汗水,一邊對記者說,今年初,他經球友推薦得知家門口新增了這處運動寶地。如今,他每天都會來這裡“打卡”,並在此結識了很多熱愛籃球的新朋友。
“在鞏固基礎運營的同時,空間價值開發也在向縱深推進。”賴姍彤表示,目前,仙桐文體公司正緊鑼密鼓開展招商工作,積極尋覓咖啡店、寵物用品店等多元業態入駐。未來,這些商戶可在此舉辦小型藝術展、社區市集等特色活動,持續拓展空間功能,挖掘更多增長點。這些運營收益可用於公園後續設施維護、綠化養護及活動策劃,全力打造“以商養園、以園促商”的良性循環生態。
葉彬表示,羅湖區將以深圳“山海連城計劃”爲指引,以轄區五大商圈爲核心,優化街區空間佈局,提升公共空間品質,完善交通連接與慢行系統,增強商圈聯動性與可達性;持續挖掘高密度城區潛力空間,精準識別可改造、可提升的區域,積極響應市民“城園相融、人城和諧”的呼聲與需求。(經濟日報記者 楊陽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