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 解鎖綠色發展新動能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體育總局、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日前聯合印發了《關於做好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建設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標誌着我國戶外運動產業正從資源開發邁向價值重塑的重要轉型階段。隨着各地政府積極響應申報,戶外運動目的地建設如何規避同質化競爭、達成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雙贏,成爲各界關注核心。

浙江大學國家體育產業研究基地主任周麗君指出,戶外運動依託自然環境,融合山水陸空多種業態,核心價值在於將自然資源轉化爲經濟動能。建設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不僅是刺激消費、促進城鄉融合的有效手段,更是推動綠色低碳產業、提升人民幸福感的必然選擇。

《通知》提出,通過區域一體化規劃實現資源共享與功能互補。如長三角地區可整合山水資源打造跨省域戶外運動走廊,西部地區可借示範項目帶動周邊協同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放大戶外運動對區域經濟的乘數效應。

談及如何打造差異化戶外運動目的地,周麗君認爲,地方政府要深入挖掘本地自然資源獨特性,如地形地貌、氣候條件等,避免簡單照搬其他地區模式。像喀斯特地貌地區可開發攀巖、洞穴探險,濱海城市可側重水上運動。同時,自然資源利用必須兼顧生態保護與產業效益,開發綠色產品,打造特色目的地。

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應具備項目吸引力強、業態豐富、產業集聚、配套齊全的特點。中央財經大學體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認爲,政府需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在資金、人才、安全等方面給予保障,注重高水平設施與賽事供給,以保障消費者獲得優質體驗。

王裕雄提出,優質資源意味着地形地貌、氣候條件、自然資源特別適合開展某類運動項目;“特色”則是要求目的地具備差異化優勢,爲消費者提供很難替代的消費理由。此外,高質量目的地還需滿足消費體驗佳(高水平設施、賽事活動與安全保障)、經濟價值高(實現資源生態價值轉化,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可持續性好(兼顧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等條件。

戶外運動標準體系涵蓋設施、服務、賽事等多領域,在需求端可降低消費者選擇成本,保障產品或服務交付質量,創造可信賴的消費環境;供給側保障服務安全與質量可控,推動產業升級。例如統一的攀巖設施標準可降低事故風險,賽事分級標準能提升國際競爭力。

在建設過程中,也需規避風險。王裕雄提醒,建設地區要平衡前瞻性與經濟性,需求側確保設施滿足賽事與消費安全需求,供給側關注單位面積產出,避免過度投資造成資源浪費。

兩位專家一致認爲,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建設是產業發展新賽道,更是推動綠色經濟與空間治理現代化的關鍵。通過資源轉化、區域協同與精準施策,有望成爲鄉村振興、城市更新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交匯點,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轉自4月22日《中國體育報》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