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永續行動家/花蓮慈濟韌性醫療是DNA 幸福醫院洋溢溫暖關係
慈濟證嚴上人(左)支持林欣榮,花蓮慈濟醫院作爲東部唯一的醫學中心,共好提升東部的醫療水準。圖/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氣候變遷使花蓮屢遭複合型災難挑戰,花蓮慈濟醫院投入救災經驗豐富,被認爲是韌性醫療的最佳實踐。但花蓮慈濟院長林欣榮認爲,「溫暖關係」是慈濟醫療和其他醫療體系最大的不同。唯有醫院上下彼此信賴、彼此成全,才能打造真正的幸福醫院,落實醫療永續。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花蓮光復鄉,災變前夕,大雨如注,不少花蓮人有不祥的預感,林欣榮在九月廿二日即舉行應變會議;堰塞湖一潰堤,證嚴上人指示立即救災,花蓮慈濟也赴光復糖廠啓動廿四小時駐診。
雖然很多醫院積極加入國內外各式救災助人活動,但慈濟體系往往去得最早、最晚離開、經營最深。林欣榮坦言:「那不是單靠KPI」來做永續能達到,而是慈濟人上下心意相通;災難突來,不必指令,大家就能各就各位。
身爲神經外科醫師,林欣榮說,神經外科與死神爭分奪秒的訓練,和指揮救災的要求異曲同工。救災如開腦手術,同樣急如星火、刻不容緩,判斷要準,行動要快,沒有空暇東想西想。花蓮多災,每遇災情,林欣榮總習慣站在急診觀察送來的病人,辨識判斷災民的需求,不只處理眼前的急症,也同步思考後續的醫療安排。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花蓮光復鄉,花蓮慈濟第一時間赴光復糖廠啓動廿四小時駐診,院長林欣榮(右)和副院長吳彬安(左二)、護理部主任沈芳吉(左)送藥及福慧珍粥給民衆。圖/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花蓮慈濟被被稱許的韌性醫療,林欣榮嘆息,這些經驗累積於各式的災難和馳援。南亞海嘯後,災區片土不留,他們到災區搭鍋救災,自給自足。當時通訊全斷,美軍每天開放衛星通話一小時給來自全球的救災者,林欣榮和同事把握這一小時和臺灣聯絡。通訊太重要了,此後,架設「VPN(醫療資訊網路)」是救災首要之務。
九二一大地震時,還在三總任職的林欣榮前去霧峰支援,當時的經驗給了他因應花蓮頻繁天災的底氣,林欣榮說,最難忘的是二○一九年莫三比克大洪水,他隨隊義診兩週,離開時,車剛啓動,災區的孩子捨不得他們,一路追着車跑好遠。他說,那些孩子的眼神,他至今仍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