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頸傷病成職傷「第一名」醫曝2動作是元兇
隨着工作型態改變,固定型、注意力集中的工作大幅增加,愈來愈多的勞工朋友出現手臂與肩頸疾病。(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臺中榮總職業醫學科醫師表示,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注意力集中與重複動作,都是導致職傷的高風險因素。(馮惠宜攝)
臺中榮總職業醫學科醫師表示,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注意力集中與重複動作,都是導致職傷的高風險因素。(馮惠宜攝)
隨着工作型態改變,固定型、注意力集中的工作大幅增加,愈來愈多的勞工朋友出現手臂與肩頸疾病,醫師提醒勞工朋友若懷疑肌肉骨骼疼痛與工作有關,應尋求職業醫學專科醫師的評估建議。
根據臺中榮總職業醫學科診治中心統計,2024年共計服務600人次勞工,最常見的職業傷害爲手臂與肩頸相關疾病,佔職業傷病給付案件的32%,顯示這類肌肉骨骼疾病已成勞工健康一大隱憂。
而衛福部健保署統計也顯示,因手臂與肩頸問題申請職業傷病給付的案件持續上升,從2023年的314件增加至2024年的448件,佔總申請案件逾兩成。臺中榮總職業醫學科醫師林宇力表示,這與現代工作型態改變有關,「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注意力集中與重複動作,都是導致職傷的高風險因素。」
不只是臺灣,根據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IOSH)報告,肌肉骨骼疾病也是美國最常見的職業病,佔所有職業病的45%至60%,凸顯此類傷病的國際普遍性。
林宇力指出,高風險族羣包括裝潢業中的木工、空調與油漆工、美髮師、營造業的泥水工等,「這些工作往往需要長時間高舉手臂、反覆出力,一旦長期超載,就可能導致如旋轉肌袖症候羣等職業傷病。」
他提醒,若出現肩頸痠痛、手臂無力、活動受限或工作表現明顯下降等症狀,務必提高警覺。「不要等到影響生活才求診,職業傷病要及早發現,才能及時治療並申請補助。」
林宇力建議勞工朋友建立正確工作習慣,每30分鐘應伸展3至5分鐘,並針對工作時使用頻率高的肌羣進行適當舒展放鬆。此外,應避免長時間高舉過肩或重複施力的姿勢,適時調整工作方式與使用輔助工具。
若經專業醫師評估爲職業傷病,全臺職業傷病診治專責醫院診治中心都可協助勞工向勞保局申請職災補助,依《勞工職業傷害保險及保護法》規定,確診爲職業病者,前2個月可領全額投保薪資,第3個月起給付7成,最長可提供2年補助,補助範圍涵蓋醫療、傷病、失能與死亡等4大類。
林宇力指出,這項制度對於經濟負擔不小的勞工來說是重要保障,也呼籲勞工「多一分警覺、多一分保障」,別讓病痛成爲生活與工作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