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再對“帶病闖關”IPO項目出手,中金、國元等多家中介機構遭罰

對於“帶病闖關”的IPO項目,監管再度出手嚴懲。

滬深交易所最新披露的罰單顯示,2家IPO撤單企業、4家相關中介機構以及多名保代、會計師,被採取自律監管措施。這兩家企業是青島科凱電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科凱電子”)、安徽安芯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安芯電子”),前者曾闖關創業板,後者則瞄準科創板。

同吃罰單的中介機構包括,中金公司、國元證券、容誠會計師事務所以及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

安芯電子的“衝A”之路一波三折。早在兩年多之前的2022年7月,該公司即成功過會。然而,受資產評估機構中水致遠資產評估有限公司(下稱“中水致遠”)被立案拖累,安芯電子IPO審覈中止。雖然很快便恢復審覈,該公司最終卻選擇以撤單主動終止IPO。

在“申報即擔責”的背景下,監管對存在問題的撤單IPO也嚴厲追責。撤單數月之後,安芯電子和相關中介機構同吃罰單,相關保代和會計師還因此遭到“禁業”半年的處罰。

安芯電子IPO“自查結論與事實明顯不符”

在安芯電子科創板IPO終止一年半之後,隨着上交所罰單披露,該公司IPO“帶病闖關”的往事浮出水面。

早在2021年9月底,上交所官網顯示,該公司上市申請獲受理,次年7月通過上市委會議審覈。

據招股書,安芯電子擬募資3.95億元投向高端功率半導體芯片研發製造、研發中心提升建設兩項目,並補充流動資金。

然而,在過會之後,因資產評估機構中水致遠遭證監會立案調查,根據相關規定,安芯電子IPO被中止審覈。2022年8月,上交所稱,安芯電子聘請的相關證券服務機構已按規定履行復核程序,故該所恢復其發行上市審覈。

此後,安芯電子的上市路也並非一帆風順。2023年9月,該公司以撤材料終止了上市路。

如今,多張罰單擺在了安芯電子和相關中介機構面前。

上交所3月14日披露,現場檢查發現,安芯電子存在多項違規情況,包括研發人員認定不準確,研發相關內部控制存在缺陷,收入確認相關內部控制存在缺陷。

“在發行上市申請過程中,發行人對研發人員、研發投入、營業收入等事項先後出具多份自查報告,承諾相關信息披露真實、準確、完整。經查明,發行人作出的自查結論與事實明顯不符。”上交所稱。

例如,在自查報告中,安芯電子稱,公司不存在通過延長信用期以擴大銷售的情形。但現場檢查發現,該公司與客戶如皋市大昌電子有限公司(下稱“如皋大昌”)約定信用期爲月結90天,而如皋大昌實際回款週期已遠超90天,安芯電子實質放寬了其信用期。

最終,上交所對安芯電子作出1年內不接受其IPO申請文件的紀律處分,對時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汪良恩、時任財務總監方月琴予以公開譴責。

兩家中介機構和相關責任人也難逃追責。上交所同日披露,對國元證券通報批評,對2名保代予以6個月內不接受其簽字的發行上市申請、信息披露文件的紀律處分;容誠會計師事務所及2名項目簽字會計師也遭紀律處分。

中金公司因科凱電子IPO項目遭罰

深交所也對撤單IPO“亮劍”,該所最新披露的3張罰單,開給了科凱電子和中介機構中金公司、信永中和。

科凱電子曾闖關創業板,但最終選擇撤材料。深交所官網顯示,2023年6月,該公司上市申請獲受理,此後完成了兩輪問詢。但在去年4月,公司撤回了發行上市申請。

撤單近一年後,科凱電子接到了監管函。深交所披露,經查,該公司在發行上市申請過程中,存在兩方面違規行爲:其一,研發投入內部控制制度未有效執行,相關信息披露不準確;其二,收入確認、採購管理內部控制不規範,相關信息披露不準確。

最終,科凱電子以及公司董事長王建繪等3名相關責任人遭書面警示。作爲該項目的保薦券商,中金公司被書面警示,並被要求內部追責、限期內提交書面整改報告,2名保代也遭書面警示;該項目的會計師事務所信永中和以及2名會計師,也被採取了書面警示的監管措施。

此外,近期還有兩家券商被罰,分別是東北證券、國新證券。

據北交所3月14日披露,東北證券及相關人員被口頭警示,並被要求提交書面承諾;國新證券及相關人員被出具警示函。上述機構和人員被罰,均因未勤勉盡責。

監管層面,今年以來,證監會持續釋放“嚴監管”信號。

3月11日,證監會黨委召開擴大會議並提出,着力提升監管執法效能。堅持依法嚴懲、依責嚴防,加快完善監管法規制度體系,強化科技賦能,增強非現場監管和現場檢查穿透力,快、準、狠打擊惡性違法違規。

上月,證監會副主席李明公開表示,證監會聚焦執法重點,不斷強化對欺詐發行、財務造假、違規減持、操縱市場等投資者最關切、最痛恨、“最不能忍”的違法行爲的打擊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