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總結下我國在2022年的一些高端技術突破
未來十年是我國人均邁向兩萬美元的時期。
科技跟其他領域一樣,其實也是“厚積薄發”的,到2030年我國的科技成果還將繼續爆發性的增長,不然無法支撐走向兩萬,今天本文簡單的總結下中國的一些高端科技進展。
首先我們看航空領域:
1:中國首架C919商用交付上海東方航空
從2008年我國成立中國商飛到現在歷時長達14年的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C919只是總裝在上海,實際上中國商飛還有個中國商飛江西生產試飛中心在江西南昌,ARJ21就有部分是在在上海完成總裝,隨後轉場南昌進行內飾安裝、整機噴漆和試飛工作。而C919上游的產業鏈則來自全國二十多個省市,這意味着民航大飛機一旦開始量產,則可以拉動全國各地的航空經濟發展,如下圖,廣東陽江某企業就爲C919生產配套的緊固件。
國產大飛機後續大規模量產,會帶動全國航空產業鏈的發展。
C919在2023年將進行真正的商業飛行,相信交付會逐漸增長。
2:國產噴氣式民航客機ARJ21完成歷史累計交付100架
在2022年12月28日,中國商飛生產的第100架ARJ21飛機實現交付,客戶是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應該說這個交付速度明顯的加快了,因爲歷史首架ARJ21是2015年11月29日從上海飛抵成都,正式交付給成都航空的。
歷年交付數量如下:
2015年:1架
2016年:1架
2017年:2架
2018年:6架
2019年:12架
2020年:22架
2021年:22架
2022年(截止12月28日):34架。
中國商飛設計的ARJ年產能是50架,可以看出用了7年的時間到2022年產量才終於達到了30多架,後面C919的交付量爬坡會不會也用這麼長的時間呢?相信有了ARJ21國產客機交付經驗的積累,C919的速度會快一些。
而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交付的ARJ21中有一架是交付給海外航空公司的,12月18日交付給印尼的翎亞航空,這也是ARJ21歷史首次實現出口,是的我國的民用噴氣式客機在2022年實現了歷史首次出口,這具有很大的意義。
3:中國自主研發的生物航空煤油(以地溝油爲原料)在2022年首次規模化生產。12月15日,首次加註中國石化鎮海煉化生物航煤的中國國際貨運航空波音777型貨機經12小時飛行,從杭州飛抵比利時。在此之前,今年鎮海煉化的生物煤油已經在多家國內航空公司交付並且進行了飛行。生物航煤是以可再生資源爲原料生產的航空煤油,主要以餐飲廢油(俗稱地溝油)等爲原料生產。這也是 2022年我國自主研發生物航煤首批規模化生產 以來,國際貨運航線首次開啓可持續燃料綠色航空。實際上我國的生物煤油在2013年4月就已經首飛,並且在2015年3月進行了首次商業飛行,但當時只是實驗測試性質,2022年才真正第一次大規模量產。從這個時間跨度也可以看出科技突破的艱辛與不易。
而在軍事領域,2022年運油20空中加油機首次亮相,另外配套我國航母的殲35艦載機,以及艦載固定翼預警機都在不斷試飛中,這裡面殲35是在2021年首飛的,2022年則是在不斷的繼續試飛驗證。
而在2022年11月的珠海航展期間,我國國防部證實殲20已經換裝國產發動機,這意味着我國的航空發動機技術已經可以適應第五代戰機的作戰需要,這是巨大的進步,我國在2016年專門成立中國航發集團這樣的組織專攻發動機技術,這是非常正確的決定,這家已經成立了六年多的公司在技術發展方面已經走上了快車道。
航空航天不分家,
在航天領域,2022年11月3日,夢天實驗艙順利完成轉位操作,至此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成。
中國空間站技術其實也是被西方逼出來的,我國最開始是想參與美國主導的國際空間站項目,結果被排斥在外,於是我國下定決心自己搞,現在終於有所成,反而掌握了全套的自主空間站技術,現在回想起當年被全球航天先進國家排斥在國際空間站之外的時候,是不是會有中國技術會落後世界的擔憂呢,結果證明堅持自主研發是可以有好的結果的。
而很多先進的技術也在空間站上得到了驗證,比如空間站上有兩個機械臂,分別是大型的天和機械臂和小型的問天機械臂,分別用於不同的負載,一般認爲我國的機械技術是落後的,但在空間站這種頂級場合的應用,是可以大大的帶動我國頂尖機械技術的突破的。
而另外也有值得注意的新聞,那就是在黃海發射衛星,
例如下面這個2022年12月新聞,這個新聞的亮點其實不是一箭十四星,而是這些衛星是在黃海海域發射的,而不是我們習慣的酒泉,太原,西昌,海南等發射中心。
我國首次實現海上發射是在2019年6月5日,在我國黃海某海域,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成功將7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其實海上發射也算是我國近幾年的科技進步之一,只不過我們平時並沒有注意。
在海洋領域,2022年最值得記錄的就是兩件事情,
其一是我國LNG船的訂單和市場佔有率都有較大的上升,2021年全球市佔率還只有大約16%,而在2022年1-10月初已經上升到了22%的水平,而全年的數字則在22%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到了30%。
2023年1月11日,中國船舶集團相關負責人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中國船舶集團充分發揮整體優勢,大型LNG運輸船經營承接工作取得重大突破,2022年,中國船舶集團累計簽約大型LNG運輸船訂單49艘,合同金額超過100億美元,訂單總量全球市場份額從2021年的不足7%躍升至2022年的近30%。同時,訂單結構呈多元化,並首次實現了與多家國際重要客戶的合作。
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進入大型LNG運輸船建造領域,與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形成“兩地、三廠、雙型”的大型LNG運輸船建造能力佈局,
其中滬東中華重視LNG運輸船核心配套產品及材料的自主化研發,在相關項目推進過程中,推出了首次使用國產殷瓦鋼作爲貨物圍護系統材料的船型。
注意2022年僅僅是中國船舶集團旗下的三個廠就已經獲得了接近全球30%的LNG船份額, 其實我國還有其他造船廠也在2022年實現了LNG船訂單零的突破,如下圖,2022年10月揚子江船業發佈公告獲得來自歐洲船東的2艘LNG船訂單,實現了零的突破,成爲中國第四家,中國民營企業第一家獲得LNG船訂單的造船公司,因此我國的全球份額可以按照大約30%估計。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LNG船這個市場其實總體算不上太大,2022年是國際LNG船訂單井噴的一年,因此中國船舶集團100億美元的訂單就能佔到全球接近30%了,這麼計算去年全球LNG船市場也就是大約300多億美元,而平常年份其實市場規模是要小不少的。
但不管怎麼樣,吃下來這個高端的份額對我國當然是好事,而且是吃掉了韓國的份額。
其二是就是我國的003號航母福建艦於2022年6月17日在上海江南造船廠下水,該艦和我國前兩艘航母最大的不同就是由滑躍起飛改成了電磁彈射起飛,戰鬥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福建艦下水後按計劃開展 繫泊試驗 和 航行試驗 。其中繫泊試驗指在碼頭靜止的情況下測試從發動機主機,發電機,起錨設備,鍋爐到消防設備等一系列系統的性能。
需要說明的是按照正常的進度,福建號服役再快也得2024年了,參考我國第二艘航母山東艦2017年4月下水,2019年12月正式入列服役,歷時兩年8個月,按照這個速度福建號服役至少在2024年了,之後還需要兩三年時間才能完全形成戰鬥力,因此形成戰鬥力估計要到2026年甚至以後了。
目前一般認爲福建艦是常規動力航母,排水量大約八萬噸,我國更大的十萬噸級核動力航母還得等後續的艦型了,而美軍現役的主力航母均爲十萬噸級的核動力航母,尺寸更大,續航能力更強,因此對於我國來說,最好的軍艦永遠是下一艘。
另外我們可以看下工信部對2022年我國科技創新的一個總結:
2023年1月11日,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2022年預計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6%,其中製造業增加值增長3.1%左右;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爲28%,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國防科技工業、菸草行業保持較快增長。
會議提到,2022年,中國重點領域創新取得新突破,包括以下:
1:C919大型客機實現全球首架交付,
2:國產10萬噸級大型漁業養殖工船成功交付,
3:腹腔鏡手術機器人等高端醫療裝備填補國內空白,
4:國產四人雪車等冰雪裝備實現“零”的突破,
5:關鍵材料應用水平不斷提升,
6: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
7:第三艘航母“福建艦”下水。
可以看出工信部關注的重大科技創新也是包括了C919,空間站和電磁彈射航母。
而值得一提的還有中國首臺國產體外膜肺氧合機(ECMO)的成功研製,2023年1月6日在深圳的頒證儀式是工信部副部長現場見證,可見規格是很高的。
該國產ECMO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聯合漢諾醫療、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邁瑞醫療研製的
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我們才發現原來中國是沒有國產的ECMO的,也就是人工肺,而國外ECMO不管是價格還是交付時間都不盡如人意,國產化之後無疑會在這兩方面得到改善。
而目前國產ECMO的突破速度並不是只有一家,僅僅在幾天後的1月17日,國家藥監局又批准了第二款國產ECMO產品上市,以後就是國產和進口爭奪份額的時間了,當然這預計要耗費很長的時間,畢竟產品最終得到市場認可並不會那麼快。
同時工信部指出,2022年我國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達到1186家。
我查了下,入選單項冠軍的我國製造業企業的要求還是很嚴格的,以2022年爲例條件如下:
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包括單項冠軍示範企業和單項冠軍產品兩類。申報企業可依據自身條件在單項冠軍示範企業和單項冠軍產品中擇一申請。
申請單項冠軍示範企業的,相應產品的銷售收入須佔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70%以上。
申請單項冠軍產品的,只能申請一個產品。
申請企業須滿足以下條件:
1:堅持專業化發展。企業長期專注並深耕於產業鏈某一環節或某一產品領域。從事相關領域10年及以上,屬於新產品的應達到3年及以上。
2:市場份額全球領先。企業申報產品的市場佔有率連續3年位居全球前3。
3:創新能力強。企業生產技術、工藝國際領先,重視研發投入,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主導或參與制定相關領域技術標準。
4:質量效益高。企業申請產品質量精良,關鍵性能指標處於國際同類產品領先水平。經營業績優秀,盈利能力超過行業企業的總體水平。重視並實施國際化經營和品牌戰略,全球市場前景好,建立完善的品牌培育管理體系並取得良好成效。
5:獨立法人資格,具有健全的財務、知識產權、技術標準、質量保證和安全生產等管理制度。近三年無環境、質量、安全違法記錄,企業申請產品能耗達到能耗限額標準先進值,安全生產水平達到行業先進水平。
以上的標準是比較高的,換言之,我國能在同行業或者細分產品佔有率連續三年全球前三位的製造業企業竟然已經接近1200家。
這裡舉一個簡單的例子,2022年福建省的睿能科技的針織橫機電腦控制系統就新入選了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產品。
電腦針織橫機,是指由電腦自動控制,並應用多種機電一體化技術的高科技針織機械設備,主要用於毛衫及針織鞋面的生產,而針織橫機電腦控制系統,是驅動和控制電腦針織橫機工作的核心部件,電腦針織橫機的工作效率遠高於人工的手搖針織橫機,可以極大的提高我國紡織業面對低人力成本國家的競爭力。
該公司創始人楊維堅曾對錶示,當時國內電腦針織橫機市場長期被德國斯托爾、日本島精等國外知名企業所壟斷,進口電腦針織橫機售價高達數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限制了國內針織行業的裝備升級和自動化進程。看到了產業短板和市場前景,於是決心組建團隊,參與到電腦橫機控制系統的研發,讓國產橫機裝上“中國芯”。
在2017年該公司IPO上市時,其公佈的2016年國內市場佔有率高達63.34%,而從2010年至2015年,我國從德國、日本進口單價3萬美元以上的針織橫機的總數分別爲12056臺、9659臺、3096臺、3951臺、3397臺和2231臺,換言之單價3萬美元以上的電腦針織橫機從2010年的每年進口1.2萬臺下降到了2015年每年只進口2000多臺。針織橫機進口數量下降趨勢十分明顯。
以上只是一個例子,而這樣的單項冠軍例子在我國已經有接近1200個了。
另外,工信部的會議還提到了新能源汽車和光伏:
2022年,中國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步伐加快。
1—11月,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8%,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長6.2%。
預計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均突破650萬輛,整車出口創歷史新高。
國內光伏新增和累計裝機容量連續多年居全球首位。
這裡面光伏和汽車相比,顯然新能源汽車是遠遠更爲廣闊的市場,
2022年可以說已經成爲中國汽車產業的轉折點,根據國家統計局的2020年和2021年統計數字,
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量145.6萬輛
2021年新能源汽車產量367.7萬輛
而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2022年全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包括乘用車和商用車)達到705.8萬輛,佔整體汽車產量(包括乘用車和商用車)的26.12%。(需說明的是,不同的統計機構和部門數據有些出入)
可以說在這一年中國消費者從思想上突然已經接受了國產汽車崛起的事實,願意花20萬+,30萬+的價格去購買國產汽車了,而在以前國產乘用車的心理價格區間都在幾萬元到十幾萬元。
當然2022年國產車在30萬元+這個區間只是有了突破,但份額仍然不太高,在40萬元以上的市場就更需要努力。
國產品牌乘用車國內外市場份額出現大幅上升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
2022年11月,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達53.4%,而在2022年12月,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達到56.8%,
其中自4月自主品牌市場佔有率首次跨過50%後,9~12月,自主品牌市佔率連續四個月超過50%。
2022年,自主品牌乘用車共銷售1176.6萬輛,同比增長22.8%,佔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9.9%,佔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5.4個百分點。
而在出口方面,2022年中國汽車出口突破300萬輛,達到311.1萬輛,同比增長54.4%,有效拉動行業整體增長,超過德國成爲僅次於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汽車出口國。
其中乘用車全年出口252.9萬輛,同比增長56.7%;
商用車出口58.2萬輛,同比增長44.9%。
新能源汽車出口67.9萬輛,同比增長1.2倍。
中汽協副秘書長陳世華表示,自2021年,中國汽車出口全年總量首次突破200萬輛,打破之前在百萬輛左右徘徊的局面,實現了跨越式突破。
應該說汽車工業是對發達國家衝擊最大的產業,沒有之一,這一波中國汽車產業發展起來,將會極大的提高國內汽車行業的薪資水平,實際上過去的幾年國內的汽車行業薪資水平的確在快速提高,這個帶動的作用是極爲巨大的,因爲我國製造業從業人員超過1億人,而以汽車產業的規模,在上下游各個環節企業工作的員工應該在千萬人的級別。
2020年的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在就業部分調查了6563.1786萬人,其中45.5706萬人直接從事汽車製造業,按此估算全國七億多的就業人口中汽車產業直接從業者就有大約500萬人,而如果算上上游的鋼材,石化,電子,芯片,電源,屏幕等產業人數應該更多。
未來其一是國產替代合資品牌,以及上游的國產化,可以增大我國在汽車行業的價值獲取,
其二是我國汽車消費在持續升級,購買的汽車價格在越來越貴,這也可以實現價值獲取的增長。
總的來說,對於未來十年,我其實並不擔心中國的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的進步,我比較關心的還是兩個問題:
其一是共同富裕的分配問題,也就是產業在全國更爲均衡的分佈,
因爲按照市場規律來說,產業鏈最終一定會聚集,就像春節期間你看下自己買的煙花,會發現往往是瀏陽製造的;而在旅遊景區的小攤上的工藝品,往往是義烏製造的;中國最先進的船舶,主要就是上海,大連,廣州等少數幾個城市制造的;而你在各個APP上看到的帶貨主播和網紅,往往居住在杭州。
但是我國客觀上14億人是居住在全國各地的,這就涉及到產業均衡佈局的問題,爲啥我覺得像京東方,比亞迪,華爲這些在全國到處建研究所,工廠的公司值得推崇和鼓勵,因爲一方面他們繳納的稅收可以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到欠發達地區,一方面扶持的上游國產產業鏈也帶動了各地的發展,而最後分散佈局也客觀上推動了全國的共同發展,可以爲很多人在家門口提供工作機會,在一線城市之外有了更多的選擇,
像我看到有2023年畢業的應屆碩士簽了鄭州比亞迪,底薪一萬二,加上36%的績效工資一個月有一萬六千多,剛畢業在鄭州這個待遇我不說好不好,至少收入相對房價比在深圳更好些,尤其是對籍貫北方想離家更近的年輕人而言無疑是大好事,鄭州的高鐵去哪裡都方便。
其二就是國防科技的發展
因爲2022年爆發的俄烏戰爭對我國是一個警醒,如果我國像俄羅斯和烏克蘭一樣,雙方都有幾萬名士兵甚至可能更多死在戰場上,而且至今尚未分出勝負,國家經濟發展受到巨大影響,這顯然並不是可以接受的局面,美國現在是在產業發展方面給我國施加壓力,說實話其實我並不是太擔心,因爲這種方式其實我們生存沒有問題,因爲美國只能制裁我們部分的產業,很多產業它並沒有能力制裁,而我們被制裁的產業,只要商業循環搞起來,有市場有人才有資金,技術最終是一定會突破的,只是時間問題。
但如果美國發現產業壓制根本阻擋不了中國發展,而是越來越傾向於武裝臺灣和給日本鬆綁的方向,更多的給臺灣出售先進武器和嚴格訓練,其實麻煩還更大一些,如果未來某一天台獨勢力走向極端,臺海戰爭被迫爆發,我們如果一個星期順利拿下,人員傷亡也低是最好,但如果打成了持續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傷亡很大的戰爭,就跟今天俄烏戰爭一樣,那對我們的影響還要大的多,對各方面都有很大影響。
因此我國國防科技的發展也非常重要,需要具備壓倒性的優勢。
往期文章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