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財務亮紅燈!中醫大新竹附醫院長有3解方
中醫大新竹附醫院長陳自諒(左二)表示,我國可參考新加坡的醫療制度「醫療分級、共擔機制、強制儲蓄」,建議臺灣可採漸進式改革方向,解決健保虧損問題。(中醫大新竹附醫提供/陳育賢新竹傳真)
中醫大新竹附醫院長陳自諒(前排左七)表示,我國可參考新加坡的醫療制度「醫療分級、共擔機制、強制儲蓄」,建議臺灣可採漸進式改革方向,解決健保虧損問題。(中醫大新竹附醫提供/陳育賢新竹傳真)
我國健保長期虧損,至今無解方,近年又再出現急診塞爆等問題,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院長陳自諒近日受邀在清華大學EMBA演講,分享人生哲學和經營理念,他提出,可參考新加坡的醫療制度「醫療分級、共擔機制、強制儲蓄」,建議臺灣可採漸進式改革方向,解決健保虧損問題。
清華大學科管院院長林哲羣、在職專班執行長林世昌和健康政策與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主任蔡昌憲,近日邀請中醫大新竹附醫院長陳自諒到清華大學EMBA「董座的經營哲學」和學生演講,主題是「我從醫師到院長的變形記」,分享人生哲學和經營理念。
陳自諒指出,新加坡醫療分級制度(Medisave、Medishield、Medifund),首先是Medisave(醫療儲蓄帳戶),政府強制規定,每人薪資的一部分須存入個人醫療儲蓄帳戶,未來看病時優先使用這筆資金。
其次是Medishield(大病保險),遇到大筆醫療開銷時,由政府提供的保險協助支付,另外,還有 Medifund(社會安全網),針對經濟困難、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人,政府提供補助,以及自費與政府補助並行,公立醫院設有不同等級病房(A、B、C),病房等級越高,自費比例越高,讓民衆可依自身負擔能力選擇醫療服務。
普通門診或慢性病治療須部分自費,以避免醫療資源被濫用,讓醫療資源分配更有效率,透過部分自費機制,新加坡成功減少不必要的醫療需求,如過度看診、檢查,使醫療資源能更集中於真正需要的患者。
陳自諒認爲,臺灣落實新加坡模式仍有3大挑戰,首先是社會接受度問題,臺灣民衆已習慣「低負擔、高覆蓋」的健保模式,若要改爲部分自費,勢必會引發強烈反彈。
其次是薪資結構不同,新加坡薪資較高,強制儲蓄(Medisave)較易推行,但臺灣薪資較低,若強制扣款存入個人醫療帳戶,可能影響民生開支。
最後是醫療資源分佈不均,新加坡幅員較小,醫療資源集中管理相對容易,而臺灣醫療院所遍佈各地,區域差異大,直接複製新加坡模式可能不適用。
陳自諒建議,臺灣可採漸進式改革方向,爲避免健保財務持續惡化、醫界人才流失,導入部分自費機制,參考新加坡的分級病房制度,讓民衆可選擇不同負擔水準的醫療服務,但基本照護仍由健保涵蓋。
第1先建立個人醫療儲蓄帳戶,學習Medisave模式,讓民衆爲未來醫療需求預存資金,以降低全民健保的長期財務壓力。第2,強化分級醫療,限制小病直接至大醫院就診,鼓勵先由基層診所處理,以減少醫療資源浪費。第3,適度調漲健保費率,並提高高收入族羣的負擔比例,使財務運作更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