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健保虧損 中醫大新竹附醫院長陳自諒提三解方

面對健保虧損,急診塞爆等問題,中醫大新竹附醫院長陳自諒認爲可參考新加坡的醫療制度「醫療分級、共擔機制、強制儲蓄」。圖/中醫大新竹附醫院提供

面對健保虧損、急診塞爆問題,中醫大新竹附醫院長陳自諒認爲可參考新加坡的醫療制度「醫療分級、共擔機制、強制儲蓄」,建議可採漸進式改革方向。

清華大學科管院院長林哲羣、在職專班執行長林世昌和健康政策與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主任蔡昌憲,邀請陳自諒到清華大學「董座的經營哲學」和學生演講,分享人生哲學和經營理念。

陳自諒指出,新加坡醫療分級制度,首先是醫療儲蓄帳戶,政府強制規定,每人薪資的一部份須存入個人醫療儲蓄帳戶,看病時優先使用這筆資金。其次是大病保險,遇大筆醫療開銷時,由政府提供的保險協助支付,另外,還有社會安全網,針對經濟困難、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人,政府提供補助,以及自費與政府補助並行,公立醫院設有不同等級病房,病房等級越高,自費比例越高,民衆可依自身負擔能力選擇醫療服務。普通門診或慢性病治療須部分自費,以避免醫療資源被濫用。

陳自諒認爲,臺灣落實新加坡模式的挑戰仍有三大挑戰,首先,社會接受度問題:臺灣民衆習慣「低負擔、高覆蓋」的健保模式,若要改爲部分自費,勢必會引發強烈反彈。

其次,薪資結構不同:新加坡薪資高,強制儲蓄較易推行;但臺灣薪資較低,若強制扣款存入個人醫療帳戶,將影響民生開支。第三,醫療資源分佈不均:新加坡幅員較小,醫療資源集中管理相對容易;臺灣醫療院所遍佈各地,區域差異大,直接複製新加坡模式可能不適用。

陳自諒建議,臺灣採漸進式改革方向,爲避免健保財務持續惡化、醫界人才流失,導入部分自費機制,參考新加坡的分級病房制度,讓民衆可選擇不同負擔水準的醫療服務,但基本照護仍由健保涵蓋。第一,建立個人醫療儲蓄帳戶,讓民衆爲未來醫療需求預存資金,以降低全民健保的長期財務壓力。第二,強化分級醫療,限制小病直接至大醫院就診,鼓勵先由基層診所處理,以減少醫療資源浪費。第三,適度調漲健保費率,並提高高收入族羣的負擔比例,使財務運作更穩定。

照片左一爲清華大學科管院院長林哲羣。左二爲中醫大新竹附醫院長陳自諒。右二爲清華大學在職專班執行長林世昌。圖/中醫大新竹附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