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30週年!不漲保費健保收入受限 專家籲設第二層健保
臺大公衛學院與臺灣健康保險學會等單位,今天舉辦健保30永續研討會。記者林琮恩/攝影
健保實施30年,僅3度調升保費費率,導致收支嚴重失衡,人口老化、醫療進展讓支出增加,但少子化等原因卻讓健保收入受限,健保署多年來只靠部分負擔、政府撥補,免於調漲保費。專家點出,部分負擔收入有限,不是主力項目,健保協同商保的「第二層健保」,是解健保財務之渴的方式之一。
各界提出健保協同商保概念,國衛院論壇也邀集專家研究,預計近期公佈政策建言。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暨醫務管理研究所教授盧瑞芬表示,健保協同商保是健康政策險的基本架構,是在以全民健保爲核心項目,在額外結合商業保險,透過病人個人付費,強化醫療保障,形成健保協同商保「政策險」。
盧瑞芬指出,健保署立場希望政府適當介入,提供健保平臺的行政支援,以降低保費成本,讓公私資訊共享,以估算風險;至於,商保考量爲財務風險、醫療理賠風險須可估算,並在給付範圍、覈保、理賠、及費率上有獨立的決策權,與給付內容不宜有太大的變動性,但商保公司反應,應有加入與否的選擇權,未來誘因設計實屬重要。
隨臺灣工作人口減少,加上工作型態改變,民衆非薪資所得比率增加,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連賢明建議,應改變收入模式,除透過財富稅,抵銷所得稅萎縮情況,也應增加糖稅、營業稅、政府稅收等非保費收入,並考慮商保補位健保,作爲第二層健保,支持健保永續。
補充保費是提升健保收費公平性方式,臺北商大財稅系教授韓幸紋指出,開收補充保費,原意是讓富人資本利得貢獻健保,健保總額確實收入一度提升,健保安全準備充足到足以調降保費,但目前補充保費目前採取「就源扣繳」,從民衆收入來源進行扣繳,且設有上限1千萬元及下限2萬元,民衆會調整行爲規避,例如透過分散或集中收入來源,減少保費繳交。
健保署近期提出補充保費差別費率制,補充保費收入來源中的股利所得、高額獎金等項目,擬課以較高費率。韓幸紋提醒,臺灣逃漏稅情況嚴重,非薪資所得容易規避,並且可能造成高階人才外流,投資人也可能爲避免被收費而將資金移往國外,不再投資臺灣。健保署近期研擬將不動產交易稅作爲財源,但補充保費收取缺乏民衆自行申報扣繳機制,恐難收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