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院士行騙多省無人識破 尊重實幹方能刺破“假院士”神話|熱點即閱
封面新聞記者 羅田怡 楊霽月 剪輯 周彬
近日,一名自稱“中國科學院院士阮少平”的男子被媒體集體打假。澎湃新聞調查發現,中國科學院官網各類院士名單均查無此人。更離譜的是,他還自稱“解放軍少將”“原第一軍醫大學常務副校長”“抗疫副總指揮”。更離譜的是,他還自稱是“水泊梁山阮小七第二十七代傳人”,將學術身份與江湖傳說混爲一談。
一個假院士,爲何能行騙多年無人識破?首先是社會信任被濫用。利用公衆對“院士”“抗疫英雄”的崇敬心理實施欺詐,利用了各方的盲目崇拜心理。只要打着“院士”旗號,很多單位就不加覈實,爭相邀請。其次,是把關不嚴。院士身份在中國科學院官網一查便知,如此簡單的驗證程序竟無人執行。最後,是造假成本太低。假冒院士行騙,即便被揭穿也很少受到嚴厲處罰。
霽月認爲,打擊假冒專家刻不容緩。相關部門應建立權威身份覈驗機制,各單位邀請專家時必須主動覈驗,必須嚴格審覈身份。對冒充少將、僞造國家機關證件等行爲依法嚴懲。只有讓造假者付出沉重代價,才能杜絕此類事情發生。
假院士行騙多省無人識破,反映出的不僅是監管缺失,更是社會價值觀的扭曲。當編造頭銜能輕易收割崇拜,當虛假光環比真才實學更受追捧,這纔是最可怕的。要刺破“假院士”的神話,必須建立權威身份覈驗機制,對造假者依法嚴懲。但更重要的是,全社會都要樹立尊重實幹的價值導向。
只有當踏實做事比包裝頭銜更受尊重,當真才實學比虛名浮華更有價值,假院士們的生存土壤纔會徹底消失。守住學術尊嚴,始於每一次對“權威”的理性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