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與國的關係該怎麼定位
家與國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是先有國後有家還是先有家後有國?這樣的爭論由來已久不曾中斷過。
其實,拘泥於討論“先有國還是先有家”這個話題,一來是對於各執一詞的辯論雙方而言是得不出一個一致的認識的,二來,這種討論問題的思維難免明顯帶有了“刻舟求劍”的呆板思想的印記。
爲什麼呢?因爲現在的“國”的典型和唯一的象徵是疆域,從人類發展歷史進程來看,國的形成和演變從古至今一直在演變且沒有停歇,至於這種演變是以何種方式進行的,以及今後“國”的概念是否會隨着人類發展突破傳統以疆域劃分的模式而代之以其他形式不在本文討論範圍。
對於“先有國還是先有家”的爭論其實是在爭論“國大”還是“家大”,也就是說,在“國”與“家”的關係中,誰應該處於優先和重要的地位,更本質的是在爭論客觀現實的“人”和形而上的“權”哪個大的問題,只不過要麼是爭論的人沒有搞清楚這個問題的核心要義,要麼就是挑起這個話題的人刻意迴避了這個問題以便降低話題的敏感度。
用通俗易懂的實例來解釋複雜抽象的問題是一個好方法,我們以人體爲例試圖解釋一下“國”與“家”的關係吧,作爲一個獨立存在的完整個體,每個人就好像是一個國,而構成人體的40萬億到60萬億個細胞便是一個個的個人和家庭。
正常情況下,要想維持機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就需要供給給每個細胞以恰如所需且足夠的養分,每個細胞能夠生長、代謝正常,相互滋養、成就整體,機體就會安然無恙。
但是,當局部出現傷害,當然最快、最有效的手段是儘快治好局部的傷病,如若治療不及時或處置不得當便會累及全身,甚至就此喪生,最爲典型的就是病毒性感染類疾病,如果沒有免疫細胞的貢獻和因此而犧牲的一部分正常細胞,機體是很難渡過外部因素對機體的侵害和致命攻擊。
可如果遇到嚴重的傷病情況,某個局部,例如腿部嚴重傷病以至於確診已無法治癒時,保腿還是保命就成爲了無法迴避的排他性選擇,要保命就必須犧牲局部,不想損失任何一點,最終的結果無疑是壯烈的,但也是悲慘的,當然也許是有“尊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