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該怎麼“+”
“公交+”,該怎麼“+”
中工網
開設社區專屬的微巴和隨需公交,居民在家門口就能坐車;社區的公交驛站整合公交業務、駕校報名、醫院掛號等生活服務功能,有的站點還提供就業招聘服務……目前,江蘇無錫開通17個“巴士鄰居”站點,其中14個爲社區站,頗受居民歡迎。公交企業的“花式整活”,是公交行業造血自救的探索。
除了“巴士鄰居”的探索,無錫、南京等地公交相繼與順豐開展合作,開啓“公交+快遞”新模式。從今年5月1日起,南京503路公交車在承載乘客的同時,每天載着六合的農特產品、生鮮食品等快遞運往南京城區。原本隔日送達的快件,如今兩個半小時內就能到達主城區。這條“同城快遞線”,不僅整合了現有公共資源,給公交公司增加新收益,也給物流管理帶來新啓示。
近年來,隨着地鐵、網約車等多種交通方式興起,公交車的吸引力逐漸下降,客流量大幅下滑。據交通運輸部統計數據,2019年我國公共汽電車客運量達691.76億人次,而2024年的客運量僅386.7億人次。客運量的低迷,使得部分地區的公交服務面臨經營難題,不得不探尋新的經營模式。
不少地方在“摸着石頭”探索“公交+”轉型。有的圍繞主線業務“+服務”,從“等着人來”轉向“追着人跑”,滲透進更多城市末端找客流。比如針對市民多元需求,上新定製公交、就醫專線;針對常規公交覆蓋盲區,推出“微公交”“寶寶公交”。有的探索跨界合作新路子,在“公交+百業”中尋找解題思路。比如,成都探索旅遊專線車輛在非旺季承接特色商品運輸,南通嚐鮮公交咖啡巴士,鄭州啓程“公交婚車”等。各地不斷創新運營模式,拓展多樣化、個性化的服務場景。
無論是上新主線服務業務,還是探索跨界融合,公交“變身”的造血自救行動值得鼓勵。但在新模式探索中,仍有一些環節值得關注。首先,公交的轉型,不能偏離“正業”,要確保公交保障市民出行的核心職能不受擠壓。其次,每個城市公交的運營狀況、市場空間各不相同,不必盲從、照搬其他地方的做法,要找到適合本地的方式。再者,跨界合作要有一定的規範和標準,明確公交公司與市場化企業合作過程中的責任和利益關係,制定操作規範和安全標準,如此,跨界合作才能“跨”得安全出彩。
從整個行業來看,公交企業造血自救,還需要更多解法。總的來說,“公交+”,能“+”什麼,要打開想象力,跑出更多新路子;“公交+”,該怎麼“+”,要有規範和標尺,以期實現公共服務與市場效率的雙贏。(楊麗 陳子心)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