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片應該怎麼拍?

抗戰片應該怎麼拍?

只需要這些編劇導演多讀些書,多說些人話,講一些人類能夠看得懂的故事,不要總是爲了自己那點私貨和老登審美,糟蹋了好題材。

拍電影很簡單,能夠讓普通人共鳴,就算是好片子了。

1、多拍點本民族的抗戰,少拍點“白人盟友”、“西方救世主”,因爲大家都讀書了,都知道是怎麼回事,都知道所謂的“盟軍”大多是些什麼人。

2、多拍點日寇的殘暴、狡詐、虛僞、愚蠢,少拍點侵略者的“良心發現”,因爲大家都懂統計學,都知道鬼子裡好人的比例是多少……老百姓不喜歡這種不切實際的自我感動。

3、多拍點敵後根據地男女老少和鬼子鬥智鬥勇的故事,少拍點買辦政權打政治戰、表演戰的苦情戲……因爲抗戰中後期,日軍幾乎把絕大多數力量都用在敵後戰場上,那纔是讓日軍夜不能寐的地方。

4、多拍點軍事理論、技戰術、組織動員的內容,現在的觀衆更想看純粹的軍事、戰爭、政治博弈,不想看導演和編劇胡編亂造的男女、男男、女女愛情,大家更想了解,當年堅持抗戰的中流砥柱,到底是用什麼樣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團結同志、教育人民、戰勝敵人的?

5、多拍點現實中發生過的戰鬥,多研究地形地理,多研究敵我態勢,多體現真正的戰鬥和發展,戰爭是科學、嚴肅的事情,搞那些精神恍惚、胡思亂想白馬、戲臺子、黑社會義氣、“滿江紅”幹什麼?這些玩意兒能打敗敵人嗎?

6、多拍點根據地軍民、樸素無產階級的抗戰,少拍點土匪、海盜、地主、黑社會、大少爺大小姐的抗戰(因爲他們大概率都做了漢奸和僞軍)……多塑造點活人,多講點真事,中華大地上有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太多聰明、堅韌、英勇的人們,不需要去瞎編亂造,搞出什麼野性難馴的小海盜、咬牙切齒的女船長、酗酒發癲的教書先生……這都是什麼歐美刻板印象?抗戰靠這些奇葩的人能成功?靠無組織無紀律能成功?靠個人冒險能成功?靠背10遍滿江紅能成功?某些人怎麼老和滿江紅、黑社會、小流氓過不去呢?

要知道,中華民族戰鬥力最強的,往往不是痞子流氓盜賊,而是純樸、憨厚、溫良的莊稼漢和老實人,只要他們被組織起來,得到訓練,運用正確的戰術戰法,幾年之後,他們就是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輕步兵。

7、抗戰片不需要獵奇的鏡頭,不需要生造的人設,不需要無中生有創造出來的神奇小子,更不需要天上掉下來的救世主,因爲抗戰是個實事求是的事情,你照實拍就可以了。

抗戰片完全不需要去捏造,因爲《八路軍戰史》、《新四軍戰史》中就有無數鮮活、生動、精彩的例子,稍稍加工,都是極爲精彩的故事素材。

我們的先輩們在極其困難、極其危險,敵我差距極大的情況下,依然表現出了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和以弱勝強的鬥爭智慧。能夠證明我們的民族不是一個懦弱、愚昧、束手待斃的奴隸之羣。

他們知道要反抗,一定是一開始就知道要反抗,而不是因爲什麼“死人的葬禮被打斷”、“日本人不尊重我們”,更不會因爲什麼“女人不能出海”,更不會因爲什麼滿江紅……某些電影,把我們的老百姓拍成了愚昧無知盲目不仁沒有腦子沒有膽魄的螻蟻了。

哪怕是最普通的老百姓,只要組織起來,只要稍加訓練,只要在先進思想指導下,就能把日寇牢牢拖在廣闊的敵後根據地上,讓他們進退兩難,龜縮在碉樓裡不敢出門。

當年的人民,只沒有先進武器,不是傻,只是沒見識,不是不會學習……他們如果要突襲,絕對也會制定計劃,謀定後動,而不是無腦往上莽。

當時的抗戰軍民,在劣勢下擊殺日本軍人的例子太多了,真實戰例也比電影作品表現得精彩多了——舉個例子,“1940年6月22日下午5時許,吳鳳翔和王寶義持通行證順利來到山陝甘會館後院。根據計劃,吳鳳翔負責打西屋的吉川貞佐,王寶義打南屋的衛兵。但當吳鳳翔來到西屋門前時,衛兵突然開門出來,他毫不遲疑,擡手一槍將其擊斃,隨後衝入屋內,雙槍連發,3個正欲拔刀的日軍軍官應聲倒地。驚駭中的吉川貞佐槍還沒掏出來,也被吳鳳翔擊斃。”

再舉個例子,全國戰鬥英雄呂俊生,是個拼刺刀高手,他因爲身材高大,力大無窮,人稱”活呂布“。他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曾榮立8次一等戰功。1938年7月,在山東夏津戰鬥中,呂俊生帶頭衝入敵羣,與敵人進行激烈的白刃戰,一連刺死27個鬼子兵,身上3處受傷。由於戰績卓著,被評爲一等戰鬥功臣,名揚整個東進縱隊。

有英雄的個人,也有英雄的連隊,劉老莊連82烈士,也就是新四軍3師7旅19團4連,在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劉老莊鄉,以不到一個連的兵力抗住了日軍65師團1600餘人的攻擊。這1600名日軍裝備精良,配有騎兵和炮兵,還攜帶有山炮、九二步兵炮、迫擊炮和擲彈筒等重武器。而四連是斷後部隊,先撤走了數十人,剩下的不過82人。但他們先後打退日軍5次衝鋒,斃傷日軍170餘人。最後,彈盡援絕,從容地將機槍、步槍拆毀,將文件燒燬,掩埋好犧牲的戰友,然後與敵進行白刃格鬥。政治指導員李雲鵬、連長白思纔等全連82人全部犧牲。從此,“劉老莊連”成了永不消失的英雄番號。

如今的抗戰電影,不但拍不好英雄人物,也拍不好敵後的“游擊戰”了。

“游擊戰”其實是一種高級的戰爭模式,對於很多軍隊來說,陣地戰那種“結硬寨,打呆仗”反而容易,游擊戰需要“佈局、視野、組織、微操、民心、士氣、指揮員隨機應變、一線戰士的信仰和主觀能動性”的能力。

八路軍新四軍這邊,“化整爲零”那是家常便飯,融入羣衆,甚至臥底進日僞軍執行任務都很常見,被打散了,當即“三個人一個戰鬥小組,黨支部開會決策”,這樣事情比比皆是。甚至出現過新四軍一個團拆散了潛伏進日軍,完成任務後全體歸隊的“湯糰行動”。

到了抗戰後期,到處都是我們的根據地,在所謂的“淪陷區”,遍地都是人民的武裝,人數不足的日軍只能孤零零駐守一些縣城和碉樓,鬼子甚至經常被八路軍和新四軍堵的不敢出門。

抗戰艱苦、慘烈,犧牲巨大,但不代表我們英雄的先輩們就沒有去努力戰鬥、努力爭取勝利,無能的是蔣介石國民政府,而不是人民……中華民族從未坐以待斃,也從未坐着等來勝利,勝利是戰鬥出來的。

某些人不讀書,當然不知道這些歷史。

文藝工作者,要有點文化。

再不學習,就趕不上人民羣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