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農民攜手社區護蛙保鳥 「生態薪水」助力保育行動

去年林業署嘉義分署諸羅樹蛙生態服務計付共有18位筍農、11.7公頃參與「友善農地給付」。(林業署嘉義分署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2021年起推動生態服務給付,以維護諸羅樹蛙及棲地生態,林業署嘉義分署去年在嘉義推動諸羅樹蛙及山麻雀「生態服務給付」示範計劃,提供「生態薪水」獎勵農民與在地居民良善管理土地,照顧珍貴物種的家,合計發出75萬元,今年更打算擴大辦理,邀更多人一起守護諸羅樹蛙、山麻雀。

以嘉義古稱「諸羅」爲名的諸羅樹蛙是珍貴稀有保育類,全世界僅在臺灣雲林、嘉義、臺南平原區域可見,因爲平地森林棲地消失,生產竹筍的竹林成牠們少數可依存的棲地類型,去年林業署嘉義分署諸羅樹蛙生態服務計付共有18位筍農、11.7公頃參與「友善農地給付」,共計營造了97處人工水池提供諸羅樹蛙繁殖棲息,更有3個社區參加「巡護監測給付」。

農友會在田區營造暫時性水域提供諸羅樹蛙及其他蛙類利用。(林業署嘉義分署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

巡守團隊夜間在竹林中巡護進行生態觀察與棲地環境監測。(林業署嘉義分署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

「嘉義縣諸羅樹蛙蔬果友善生產合作社」巡守團隊每年會辦理至少一次對外的保育宣導活動。(林業署嘉義分署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

全臺山麻雀族羣數量大幅減少剩2000只左右。(林業署嘉義分署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

瑞峰村申請山麻雀生態服務給付的茶園廣闊。(林業署嘉義分署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

位於瑞峰村倒蕉山的農友鄭順嘉申請山麻雀生態服務給付協助種植小米,補充山麻雀食源。(林業署嘉義分署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

嘉義分署表示,透過參與友善農地給付,農友紛紛回饋體會到營造諸羅樹蛙的棲地是可以在兼顧生產的狀況下達成的,也因此逐漸關心起田區內諸羅樹蛙及其他生物的出現,並自主移除外來入侵蛙種,甚至引薦其他夥伴加入保育諸羅樹蛙的行列。

嘉義縣大林鎮「上林社區」志工透過參加生態給付進行社區夜間巡守,進而聯繫情感、共同維護社區自然環境,大林「平林社區」夥伴多以70歲以上退休長輩爲主,從不認識蛙類到可辨識諸羅樹蛙和幾種常見的蛙類,一路走來相當不容易,更透過「巡水路」自發性關注諸羅樹蛙棲地狀況。

「嘉義縣諸羅樹蛙友善蔬果生產合作社」的巡護監測成員多爲產銷農友,他們帶着長輩與孩子一同參與夜間巡護,嘉義分署表示,這些都是生產者與居民因參與生態服務給付,進而更加認同保育行動的最佳體現。

山麻雀屬於瀕臨絕種保育類鳥類,主要棲息在海拔200至2000公尺的裡山環境,分佈於宜蘭、苗栗、臺中、南投、雲林、嘉義、臺南及高雄等地區的部分淺山,與人類活動及農耕模式密不可分,因棲地改變或破壞、食物及巢位不足、慣行農法與物種競爭等因素,致使全臺山麻雀族羣數量大幅減少剩2000只左右。

嘉義分署表示,去年首次推動山麻雀生態服務給付即有豐碩成果,招募到15位農友合計6.4公頃執行「友善農地給付」、1位社區居民自主通報山麻雀繁殖巢位,以及嘉義縣梅山鄉「瑞峰社區」執行巡護監測給付。

居住在瑞峰村倒交山的農友鄭順嘉,家中的檳榔園歷年都是山麻雀度冬完回到瑞峰村時最喜歡的夜棲點之一,6年前開始,鄭順嘉一家便關注山麻雀的保育工作,每年山麻雀回到瑞峰村時,全家都會一起數鳥,曾經一次記錄到數十隻山麻雀的身影。在山麻雀生態服務給付推動後,他也積極申請了友善農地給付,透過友善棲地農耕保護山麻雀的家,更栽植小米補充山麻雀食物來源。

嘉義分署說明,生態服務給付的給付條件會依據過往執行的狀況滾動調整,確保農友能更容易便利的執行,並以能有效保育諸羅樹蛙及山麻雀爲前提,期待今年能有更多農民及社區夥伴一同加入保育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