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斥資4億元改建朴子溪渡槽 兼具防災防震與觀光遊憩
朴子溪新渡槽除輸送灌溉水,也設置景觀休憩平臺與自行車專用道。(農水署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
朴子溪渡槽改建工程竣工,2日舉行剪綵啓用儀式。(呂妍庭攝)
朴子溪渡槽是嘉南大圳北幹線的重要輸水設施,從第1代興建至今已走過95個年頭,考量到舊渡槽已老舊,農業部農田水利署斥資4億元進行改建,第3代朴子溪渡槽改回第1代位置,通水斷面增加,可抵大洪水,百年耐久性設計抗6級以上強震,輸水能力提升20%,防災、防震、通水能力升級外,更結合自行車道,既照顧周邊5鄉鎮多達8502公頃良田,更提供休閒功能。
朴子溪渡槽輸送嘉義縣東石、六腳、新港、民雄及溪口鄉近8502公頃良田,1萬7593戶農家灌溉用水,第2代舊渡槽多年來經河水沖刷、颱風等災害侵損,已有嚴重基礎裸露,樑底高度也不足,加上鄰近梅山斷層,考量耐洪、抗震、穩定供水、地層下陷等因素,原有渡槽的安全性與耐用性逐漸面臨挑戰。
朴子溪渡槽改建,防災、防震、通水能力大升級。(呂妍庭攝)
朴子溪新渡槽除輸送灌溉水,也設置景觀休憩平臺與自行車專用道。(呂妍庭攝)
爲確保農業灌溉穩定,提升整體水資源調度韌性,並強化朴子溪的防洪能力,農業部啓動第3代朴子溪渡槽改建工程,農田水利署署長蔡升甫指出,新渡槽增加通水斷面,因土址位於地層下陷區,已預留下陷餘裕,並設計千斤頂頂升機制,以預防未來地層下陷可能造成影響。
蔡升甫說,主體結構及材料選用皆符合百年耐久性設計標準,耐震度達6級以上,加上止震塊、防落連桿等設計,可做到中震不壞、強震可修、烈震不倒,另輸水能力提升20%,可穩定供應嘉義5鄉鎮農業用水。
朴子溪新渡槽除輸送灌溉水,也設置景觀休憩平臺與自行車專用道。(農水署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
蔡升甫說,施工期間歷經2次汛期、3個颱風與4級以上地震的挑戰,仍能提前5個月完工,展現高度執行力,且新渡槽除了輸送灌溉水,也設置景觀休憩平臺與自行車專用道,成爲兼具功能與美學的典範工程。
農業部政務次長鬍忠一表示,朴子溪渡槽滋養沿線5鄉鎮良田多達8502公頃,升級後防災、防震,至少堪用1、200年,甚至500年,花費4億元改建,設計時運用很多人的智慧,百年工程是用汗水和淚水,讓後代得到幸福,尤其嘉南大圳水質保持得很好,民生不足時也能供應。
胡忠一說,這次改建工程不僅確保農田水利系統穩定運作,更展現政府對水資源管理的前瞻規畫與高效執行,水圳綠道自行車道從臺南到嘉義路線全部打通,有助提升地方觀光,甚至變重要景點。
今「朴子溪渡槽改建工程」竣工典禮,嘉義縣長翁章樑、縣議員陳文忠、多位地方農田水利諮議委員及農民代表皆到場見證這一重要時刻。翁章樑謝謝農業部,百年建設造福周邊5鄉鎮,讓農民灌溉更方便,另強調未來臺積電工業用水以再生水爲主,與農田水利署灌溉用水無關。
嘉南大圳是日治時期迄今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由臺灣總督府水利工程技師八田與一所規畫興建,1930年正式完工啓用,嘉南大圳水源引用自烏山頭水庫,其灌溉範圍縱跨現今的雲林縣、嘉義縣及臺南市轄區,面積達15萬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