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罹癌衝擊學子求學路 逆境中的光用勇氣寫下...不放棄的夢想
花蓮女中的歆婷(左),自幼父親罹患口腔癌,病情反覆復發,讓年僅4歲的她早早面對生命的脆弱與家庭的重擔。她分享立志成爲醫師返鄉行醫,用理解與陪伴照亮他人。圖/臺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面對父母罹癌、家庭經濟壓力驟增,許多學子曾一度考慮放棄升學、提前投入職場分擔家計。大學生妍妍在考慮是否續進研究所深造專業時,父親的罹癌迫使她考慮停止學業下腳步,以就業爲優先考量。臺灣癌症基金會醫療副執行長張家侖說,癌症發生人數多集中於50歲以上族羣,此年齡層正值家庭支柱階段,子女多處於高中、大學求學期,一旦家庭遭逢癌症衝擊,孩子的學習與夢想也可能因此中斷。
爲了協助癌症家庭子女安心就學,臺灣癌症基金會與遠雄人壽攜手邁入第15年,持續推動「癌症家庭子女獎助學金」公益計劃。遠雄人壽副總經理儲蓉說,15年來已幫助超過1300位學子在逆境中堅持夢想,勇敢向前。
就在妍妍最迷惘的時刻,「遠雄人壽×臺灣癌症基金會癌症家庭子女獎學金」成爲雪中送炭的轉捩點。因爲獲獎所以決心繼續精進自己所學,獎助學金不僅減輕當時沉重的經濟負擔,更像是一雙溫暖的手,讓她能不中斷求學,重新托起對未來的想望。
住在花蓮的歆婷自幼父親罹患口腔癌,病情反覆復發,讓年僅4歲的她,早早面對生命的脆弱與家庭的重擔。看着母親獨自扛起經濟與照護責任,歆婷則在情緒與生活現實的拉扯中學會堅強,以堅定的信念,努力走出家庭困境,朝着成爲醫師的夢想邁進。
儘管資源有限,歆婷從未放棄學業,靠着自學與時間管理,在照顧父親與課業之間取得平衡。她坦言:「不可能因爲這些事放棄夢想」,這句話成了她面對困境時的座右銘。因爲她深刻體會病患與家屬的無助。她希望未來能成爲一名醫師返鄉行醫,幫助更多像她一樣的病患與照顧者。
「癌症家庭的小孩不是『應該很堅強』,我們也會害怕、脆弱,需要的是理解與陪伴,而不是同情。」在逆境中,她選擇努力前行,用行動爲自己與家人開創未來。
在面對家庭重擔與親人病痛的成長過程中,昀芳選擇以樂觀面對。自小由奶奶照顧,在奶奶罹癌後,在她求學的同時,主動承擔照護責任,分擔經濟壓力。她相信,即使生活充滿挑戰,只要心中有夢,就能走出屬於自己的路。昀芳說,照顧奶奶的過程不容易,但也讓她與奶奶的關係更加緊密。記得居服員曾說:「妳真的很孝順。」,讓狀況每況愈下的奶奶說了句「謝謝」,而那句謝謝,也成了昀芳最深的感動。
昀芳提到,她也想感謝自己在歷經種種困境後,仍能堅持走到現在,甚至有機會站上舞臺分享自己的故事。未來夢想是成爲一名營養師,預計明年七月報考營養師國考,希望能以專業守護家人,也幫助更多人擁有健康的生活。
張家侖強調,癌症家庭子女獎助學金不只是金錢上的幫助,更是一份社會的支持與鼓勵。希望透過這項計劃,讓孩子們知道,他們並不孤單。
癌症已連續42年高居臺灣十大死因之首,根據國健署最新統計,2024年罹癌人數達13萬293人,平均每4分02秒就有一人確診。全臺癌症家庭已突破85萬戶,影響層面不僅止於病患,更深深牽動整個家庭的經濟與心理壓力。
隨着社會環境的改變,今年獎學金申請的件數高達近360件,爲近年最高。在遠雄人壽號召同仁及企業樂捐之下,共提供136名獎助名額(高中職組72名,大學專組64名)。今年適逢獎助學金舉行第15年,邀請過往獎助同學「回孃家」分享這份獎助學金的意義,也鼓勵本屆獲獎同學,這份獎助學金不只是經濟上的即時雨,更是被看見自身努力奮發的證明,同時也邀請今年兩位得獎同學作爲代表,分享他們在逆境中綻放光芒的故事,展現對未來自己的期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