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文學交流 賡續中俄友好
本報記者 曲 頌
“偉大的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寫道:‘歷史是國家和人類的傳記。’歷史的記憶和真相不會隨着歲月流逝而褪色,帶給我們的啓迪永遠映照現實、昭示未來。”習近平主席5月7日在《俄羅斯報》發表的署名文章中引用俄羅斯經典文學作品,引發廣泛共鳴。
中俄兩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大國在文學領域的交流源遠流長,生動詮釋文明互鑑理念。中俄加強人文交流有助於增進相互瞭解,賡續兩國人民友誼,助力雙邊關係穩定健康發展。
穿越歷史,經典作品永不褪色
“我讀過很多俄羅斯作家的作品,如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裡、萊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車爾尼雪夫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肖洛霍夫,他們書中許多精彩章節和情節我都記得很清楚。”習近平主席2014年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說。
中俄文學交流的長河中,19世紀詩人、現代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普希金是重要源頭之一。普希金的小說《上尉的女兒》是第一部以單行本形式出版的中譯俄羅斯文學作品,也被一些學者認爲是俄羅斯文學在中國譯介和傳播的起點。普希金對中國文化興趣濃厚,在一首詩中,他寫道:“哪怕去遙遠的中國的長城腳下”。
19世紀下半葉,俄羅斯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與中國經典相遇。1884年2月,他在一封信中寫道:“我在讀儒家著作,這已是第二天了。難以想象,它們達到了不同尋常的精神高度。”1909年11月,《中國聖人老子語錄》俄文本出版,81歲的托爾斯泰撰寫前言《老子學說的實質》。
100多年來,大量俄羅斯文學經典作品被翻譯、引進中國。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等文學巨匠對中國文學界產生持久而深遠的影響。以高爾基、肖洛霍夫等作家的作品爲代表的蘇聯文學影響了中國現代文學發展,書中反映的蘇聯人民鬥爭經歷啓發了中國進步青年的革命意志。
中國文學作品在俄羅斯的翻譯和傳播始於19世紀,早期以介紹古典詩詞歌賦、戲曲和章回小說等爲主。1917年—1918年間,俄羅斯詩人古米廖夫翻譯並出版了中國詩選《瓷亭》。蘇聯時期,中國現當代文學開始成爲譯介重點,魯迅、郭沫若、茅盾、老舍等著名作家的作品被介紹到蘇聯。
直到今天,兩國經典作品仍然受到廣泛關注和重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仍在中國圖書市場暢銷,作品不斷被重譯。廈門大學外文學院助理教授、青年翻譯家李春雨對本報記者表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讓人手不釋卷、回味無窮;其對人性的探索和對時代命題的預見,對今天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全俄2023年年度最佳圖書獎評選結果顯示,由俄羅斯尚斯國際出版社出版的俄語版中國古代詩詞鑑賞系列叢書《詩歌的元素——七至十世紀的中國詩歌》《星星的客人——李白:詩歌和散文》《詩鬼李賀》獲得“最佳經典文學”類最佳圖書獎。
深化合作,文學交流碩果累累
中俄青年作家論壇等合作機制推動兩國新生代作家直接交流;兩國高水平舉辦2024—2025年“中俄文化年”框架下各項活動,爲兩國文學互動注入了新動能……近年來,中俄務實合作不斷深入,人文交流機制不斷完善,兩國文學交流互鑑碩果累累。
2024年6月,俄羅斯著名當代作家、女性文學領軍人物柳德米拉·烏利茨卡婭的作品首次在中國結集出版。其作品最早譯介者之一、北京大學教授任光宣認爲,俄羅斯當代文學植根於俄羅斯經典文學的深厚土壤,融合了各種新文學流派,呈現出多層次、多元化的鮮明特點。
中俄政府間經典互譯項目以及中國多省作協在俄羅斯推動的“中國地域文學”專題譯介工作等爲中國文學出海俄羅斯起到了推動作用。劉慈欣、餘華、劉震雲、周梅森、紫金陳、周浩暉等作家的作品在俄羅斯廣受歡迎。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東方系副系主任阿列克謝·羅季奧諾夫認爲:“當代中國文學呈現出三重魅力:既承載千年文明的傳統基因,又展現經濟奇蹟下的當代精神圖譜,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迥異於歐洲的文化審美體系。”
俄羅斯青年詩人伊莉莎維塔·阿布杜什諾娃在中國生活、學習7年,全情投入到俄中詩歌翻譯中。她不但作爲編輯和翻譯出版書籍,還與中國詩人、作家廣泛交流,開設網絡播客介紹兩國詩歌。“詩歌爲兩國年輕人溝通交流搭建了一座橋樑。”阿布杜什諾娃說。
“當代俄羅斯文學的獨特價值不容忽視。”李春雨認爲,對中國讀者而言,它們是理解當代俄羅斯的窗口。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張猛告訴本報記者,俄羅斯女作家古澤爾·雅辛娜、科幻作家盧基揚年科等的作品在中國暢銷,完全是靠作品魅力吸引大衆讀者。
融合創新,推進人民相知相親
5月7日,習近平主席向“和平薪火 時代新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週年中俄人文交流活動”致賀信。習近平主席強調:“加強人文交流,對增進相互理解、弘揚睦鄰友好、夯實雙邊關係發展的社會民意基礎,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優秀文學作品如一方沃土,爲戲劇、影視等其他文藝形式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和內容,並通過視聽語言的轉化,給受衆帶來更豐富的體驗。中俄兩國藝術家一直從兩國文學作品中汲取營養,創作新的作品,推進兩國人民相知相親。
羅季奧諾夫介紹,2023年普斯科夫普希金模範話劇院演出了莫言的《蛙》,2024年廖一梅的《戀愛的犀牛》、曹禺的《雷雨》等在俄羅斯劇院上演並受到廣泛歡迎。2025年1月,實驗京劇《狂人日記》在北京首演,劇作大膽地將果戈理和魯迅兩位作家創作的《狂人日記》小說融爲一體。編劇、導演梧桐選取了兩部作品的核心元素,以京劇的表演程式呈現了一場跨國文學對話。
1962年,中央歌劇舞劇院(現中央歌劇院)在國內首度以中文上演普希金長詩改編的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今年4月,中央歌劇院又與俄羅斯雅羅斯拉夫爾州文化部、費奧多爾·沃爾科夫俄羅斯國家學術戲劇院、俄羅斯和平基金共同打造了新一版《葉甫蓋尼·奧涅金》,俄羅斯指揮執棒中國樂隊,兩國歌唱家同臺演出,爲觀衆帶來一場新的藝術盛宴。
去年9月以來,根據中國當代作家劉震雲作品《我不是潘金蓮》改編的同名話劇在俄羅斯國立民族劇院演出,創造了場場爆滿的成績,至今仍然熱度不減。劇院官網顯示,未來兩個月的票皆已售罄。中式妝造和舞臺佈景,搭配俄羅斯演員的俄式演繹,讓該劇深受觀衆喜愛。
“對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我們需要去深入瞭解”“不同國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奼紫嫣紅之別,而無高低優劣之分”……中俄兩國在文學領域交流互鑑的更多故事正在不斷上演,爲兩國不斷深化人文交流、人民相親,樹立新型國家間關係典範提供肥沃的土壤。
(本報莫斯科5月9日電)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0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