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學院物電學院三下鄉感悟:賡續非遺文脈,點燃科學夢想
2025年7月9日,德州學院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星光科普志願服務隊懷着熱忱奔赴武城,以“傳承非遺文化 點亮科學夢想”爲主題開展三下鄉活動。這一天,我們在文化的浸潤與科學的啓迪中,與孩子們共同書寫了一段關於傳承與探索的溫暖篇章,也在彼此的生命裡刻下了深刻的成長印記。
作爲“文化素養日”的序幕,上午的時光被非遺文化的厚重底蘊與靈動生機填滿。非遺宣講環節,我們精心準備,將那些沉澱在悠悠歲月裡的傳統技藝與智慧娓娓道來。從漆扇的古老歷史淵源到剪紙的豐富民俗寓意,每一個故事都試圖讓孩子們在聆聽中觸摸文化的溫暖肌理。當他們睜着清澈好奇的眼睛,急切地追問“古人爲什麼要在扇子上畫這些花紋”時,我們心頭豁然開朗:傳承的起點,正是源於這份不摻任何雜質的純粹好奇。
隨後的漆扇製作體驗環節,讓每個孩子都瞬間化身爲小小創作者。我們耐心地爲他們鋪開宣紙、備好顏料與工具,手把手地引導他們調和色彩、勾勒線條,感受筆墨的流轉。有的孩子全神貫注地模仿着傳統紋樣,一筆一畫地描繪着祥雲瑞獸;有的則大膽揮灑,用鮮豔的撞色畫出充滿天馬行空想象的奇幻世界。當孩子們興奮地舉起帶着新鮮油墨清香的成品,互相展示、比對着彼此的作品時,那扇面上或工整或稚拙的每一筆,都彷彿成了古老文化與爛漫童趣之間無聲而鮮活的對話——這一刻,我們清晰地感受到:傳統從不是刻板的復刻與照搬,而是在新一代的創造力中汲取養分,煥發出嶄新的生機。
非遺剪紙環節則更添一份指尖上的細膩與專注。一張張喜慶的紅紙在孩子們略顯笨拙卻無比認真的指尖翻轉,小小的剪刀小心翼翼地開合,一個個雖然稚嫩卻充滿童趣與生命力的圖案逐漸在紙面綻放、成型。孩子們屏住呼吸、凝神靜氣的專注模樣,與千百年前伏案精雕細琢的民間匠人何其神似。當他們最終捧着自己親手剪出的窗花、小動物或花朵圖案,爆發出由衷的歡呼與自豪時,我們指尖所觸摸到的,絕不僅僅是那紅紙的柔韌質感,更是文化基因在代際間無聲流轉、生生不息的那股強大力量。
下午的活動,則在守護與探索中悄然延伸着孩子們成長的維度。安全教育宣講時,我們刻意避開生硬刻板的說教,而是通過模擬生活場景、設計互動問答等寓教於樂的方式,將用電安全、防溺水、交通安全等關鍵知識巧妙地融入其中。當孩子們紛紛搶着舉手分享“遇到危險時要大聲呼救”“不能獨自去河邊玩”“要看清紅綠燈”時,我們心中瞭然:對童年真正的守護,並非是爲其築起密不透風的圍牆,而是教會他們辨認潛在風險、掌握應對方法、勇敢面對未知的能力,這纔是賦予他們行走世界的鎧甲。
而“星光科普”環節,則爲孩子們打開了認知廣闊世界的另一扇神奇之窗。在“隔空飲水”的實驗中,大氣壓的奇妙魔力讓水流彷彿擁有了生命,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跨越”;在全息投影的演示裡,奇幻的光影交織出栩栩如生的立體畫面,引來此起彼伏的驚歎與歡呼。我們在演示中拆解科學原理,看着他們清澈眼眸裡閃爍的不僅僅是好奇的光芒,更有躍躍欲試的思索火花,那一刻我們忽然懂得:科學的種子從不需要刻意地播種與灌溉,當我們用趣味盎然的實驗和故事搭建起通往知識殿堂的橋樑,探索未知的慾望與本能,自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土壤中悄然生根、發芽。
當這一天圓滿落幕,孩子們歡快離去的背影裡,藏着緊握漆扇與剪紙的掌心溫度,也藏着我們心中那份沉甸甸的感悟與收穫。“傳承非遺文化 點亮科學夢想”這一天的旅程,從來不是單向的付出與灌輸,而是一場溫暖的雙向奔赴與滋養——我們努力將文化的瑰寶與科學的奧秘傳遞給他們,他們則用最純粹的好奇心、最旺盛的生命力與最本真的創造力,一次次喚醒我們對教育本質的深刻敬畏。這場穿越時光與代際的真誠牽手,讓我們無比確信:成長最深的意義,在於用真誠喚醒真誠,用熱愛點燃熱愛,而這段共同編織的珍貴記憶,終將成爲我們與孩子們生命長河裡,一道恆久而溫暖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