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孩子的注意了!有人租用學生微信用於實施電詐

隨着互聯網和電子通信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沉迷手機,這也讓詐騙分子將目標轉向了思想單純、社會經驗不足的青少年。不法分子通常利用未成年人對遊戲、明星和零用錢的嚮往實施詐騙。

記者日前從北京市反詐中心獲悉,近期中心發現多起未成年人被誘騙發送電詐引流短信的事件,涉及小學、初中、高中各學段學生,最小11歲,最大17歲。北京警方提示家庭、學校和社會相關方予以高度警惕。

據北京市公安局反詐民警介紹,騙子通常利用QQ、微信等社交平臺發佈兼職信息,或潛伏在各類兼職羣中物色目標,以“低門檻、高回報”爲誘餌,誘騙學生羣發詐騙短信。這些短信多以“快遞到件”“訂單異常”等爲由,引導收件人回撥詐騙電話,進而實施精準詐騙。

反詐民警提示,學生參與這類“兼職”,不僅可能導致個人電話卡被限制或停用,更嚴重的是涉嫌違法犯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個人電話卡、銀行賬號實行實名制管理,濫用這些工具協助詐騙,需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據悉,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人民法院曾審理一起典型案件,犯罪分子通過騙取中小學生微信賬號密碼的方式實施詐騙。

經法院審理查明,被告人魏某某通過好友的介紹獲取犯罪方法,即以中小學生爲盜號對象,冒充同學借微信支付,騙取家長微信號及密碼,盜走零錢並控制賬號,再冒充微信賬號的主人以“家人生病急需用錢”等理由詐騙微信好友獲利。2023年10月至2024年3月,被告人魏某某夥同被告人蘭某某等9人實施犯罪活動11起,獲利數萬元。

法院判決:根據10名被告人犯罪的事實、性質、情節、對社會的危害程度及悔罪表現等,依法作出判決:分別以詐騙罪、盜竊罪、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對被告人魏某某等10人判處有期徒刑四年六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針對未成年人的

電信網絡詐騙主要有四種

01免費皮膚“大陷阱”

宣稱免費贈送遊戲裝備,再通過“激活費、認證費、驗證費”騙取未成年人錢財,誘導孩子用家長手機進行轉賬操作。

02紅包返利“殺魚盤”

詐騙分子通過短視頻網站、聊天工具等渠道發佈紅包返利虛假信息,誘騙未成年人入羣,隨後以手續費、轉賬費、紅包費等多種藉口來進行詐騙。

03“防沉迷”騙錢財

以“解除遊戲防沉迷限制”爲由,通過屏幕共享等手法,欺騙未成年人獲取其親屬微信或支付寶賬號及支付密碼來騙取錢財。

04免費皮膚“大陷阱”

誘騙未成年人加入粉絲羣,以打榜等名義進一步實施詐騙,不法分子經常以加入“明星粉絲QQ羣”爲誘餌,聲稱完成任務可領取禮品或明星簽名,誘導未成年人進行轉賬或刷單。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客戶端編輯 張寶帆綜合人民網、央廣網、中國青年報、廣西高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