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一帶一路”上的山西力量】天龍山石窟“奏響”文明交響曲
“4月出訪卡塔爾,預計8天,將邀請阿聯酋辛達加博物館館長出席……”1月初,記者在天龍山景區辦公樓裡看到,太原市文物保護研究院副院長賈晨正伏案梳理2025年《美成天龍——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展》出訪計劃。
“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展是國內將歷史原因造成分離的珍貴文物與原始環境全方位虛擬合體的首創,是國際上第一例該類型文物的大型數字復原巡展,也是文物與科技深度融合的鮮活實踐。”賈晨說。
記者注意到,在這個文物出訪計劃中的卡塔爾,就是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近年來,我省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不斷深化交流合作,在文物展覽、世界遺產聯合申報、歷史古蹟保護與修復、科技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
天龍山石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鑿於東魏、北齊、隋唐時期,現存洞窟25座,大小石佛造像500餘尊,堪稱東魏至隋唐時期中國石窟藝術的巔峰之作,被譽爲“東方雕塑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承載着“錦繡太原城”的厚重底蘊和中華文明的燦爛基因。1924年至1925年間,240餘尊造像被盜鑿,佛首幾乎無一倖免,有人因此稱天龍山石窟爲“無頭石窟”。
在國家、省、市文物部門關心和支持下,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博物館與國內外學術機構攜手合作,歷時5年,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大阪市立美術館等10個國家的30餘座博物館,採集到100餘件天龍山流失造像的三維數據,實現了11個洞窟的專業數字復原。
時隔近百年,流失海外的造像終於在數字世界中“回家”,身首合一,再現天龍山石窟藝術的精美絕倫。
國寶回家,再度出訪。2019年,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國際巡展作爲國家“中華文化走出去”重點推廣項目,先後在法國、埃及開羅、希臘雅典等地展出,收穫海內外高度關注。
展覽藉助沉浸式影院、幻影成像、全息影像等科技手段,數字化再現了散落在外的100餘件天龍山造像,通過“山”“佛”“人”三個板塊,從晉陽城與天龍山、天龍山石窟藝術、天龍山石窟研究保護與利用三個方面,展現了天龍山石窟藝術之美和數字技術的巧妙融合,呈現出天龍山石窟藝術的輝煌瑰麗,更呈現出中外藝術交流的融匯之美。
“通過數字復原技術,讓流失海外的文物得以‘回家’,讓世界各地的觀衆都能感受到中華文明的魅力,推動文明交流互鑑,爲共建‘一帶一路’作出文博領域的貢獻。”太原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玉偉說。
在雅典展覽現場,希臘文化部考古博物館、展覽和教育項目部主任妮科萊塔·薩拉格說:“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成果讓人深感震撼,也讓我對山西的文物保護工作充滿了敬意。我相信,通過雙方合作,今後將在文物保護和利用方面取得更多的成果,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交融共進。”
在文物保護利用的交流中,我省還積極拓展國際新合作。
2024年9月,山西考古研究院與烏茲別克斯坦正式簽署考古合作協議。這是我省首次與境外機構開展考古合作,標誌着山西文物保護國際合作邁出了重要一步。
根據協議,山西考古研究院與烏茲別克斯坦將在聯合考古、人才培養、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展覽展示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這不僅將推動雙方在考古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更將爲共建“一帶一路”提供學術支撐和文化支撐。
志合者,不以山海爲遠。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正促進着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鑑,推動着人類文明的交融共進。古老的絲綢之路上,文物保護國際合作的山西力量正展現出嶄新面貌和獨特魅力。
來源:山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