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酷炫還是真需求?深度分析CES 2025的AI、AR與機器人熱潮
撰稿 |陳茜
2025年的CES大家都在談論什麼?
AI硬件、機器人與AR眼鏡。
硅谷101聯合創始人陳茜前往拉斯維加斯主持了CES的一場官方論壇,同時也日行兩萬步、連續三天逛了逛展。
驚喜的是,我們在CES 2025看到了各種花裡胡哨的產品,它們背後的底層技術確實是有進步的。但同時我們也發現,在消費者端2C產品中,各大公司和初創企業依然在尋找方向:有的方向是正確的,但是有一些方向感覺是爲了AI而AI、爲了智能化而智能化。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會就AI硬件、機器人和AR眼鏡產品這三個最熱門方向,聊聊今年CES的進展,結尾也總結了我們的吐槽及種草清單。同時,歡迎大家觀看我們的視頻,沉浸式體驗雲逛展。
01
AI硬件初見應用場景端模型仍待進步
Chapter 1.1 AIPC
在AI+硬件的賽道中,大家最關注的就是AIPC的進展,因爲這可能將會顛覆大衆與計算機的交互體驗,改變之未來個人電腦市場格局。
在AIPC的概念產品中,我主要逛了聯想的場館,他們今年正是主打AIPC,也就是結合了AI的個人電腦,並內嵌了AI Now助手功能。
同時,聯想還展示了一個概念產品“AI行動助理”(Action Assistant),這是由大型動作模型驅動的AI助手,能夠將自然語言指令迅速轉化爲具體行動步驟,實現複雜任務的自動化處理,大幅度提升任務處理效率。
除了聯想外,戴爾、華碩、惠普等PC企業也陸續發佈了多款基於AI的全新設備或解決方案。看上去AIPC市場真的要捲起來了,但是目前來看,電腦的本地AI功能還是較爲有限。
我們採訪的工作人員說到,本地模型和端模型的發展將會是未來AIPC和AI硬件的核心決定因素,只有更強大更通用的本地端側模型,才能夠讓用戶更覺得被保護隱私信息,減少對雲端模型的調用需求,也纔會讓AIPC和AI硬件真正的發展起來。
接下來我們聊聊今年另外一個熱門的AI硬件賽道:陪伴式AI寵物。
Chapter 1.2 陪伴式AI寵物
在CES現場,最直接的AI和硬件的結合就是陪伴式AI寵物了。
隨着機器視覺和AI多模態模型的交互能力進步,AI硬件可以完成一些基礎的“自主互動”,將更有利於情感類陪伴式AI寵物的落地。
比如今年CES很火的Ropet:
我覺得Ropet能火的原因之一,是它是切中了人類情感對“萌”和“柔軟”的定義。
它目前沒有嵌入對話模式,雖然要實現這個功能很簡單,但可能很多人不希望寵物那麼的擬人化。Ropet只需要像小貓一樣有體溫、撫摸時會呼嚕呼嚕的震動,有一定的交互感就夠了。
還有一個很火的產品叫Loona,來自中國的可以科技。它比Ropet更調皮點的設定是:更像一隻寵物狗,也蠻可愛的。
Loona能夠滿地跑、跟你擊掌、能被推倒,還內嵌了GPT-4o的大語言模型,可以進行對話交互。
還有一個很受關注的叫Mirumi,來自日本初創公司Yukai Engineering,是一款固定在揹包帶子或手柄上的AI陪伴寵物機器人。
它可以通過距離傳感器和慣性測量單元來檢測周圍的變化,一旦包開始移動,它就會開始四處張望,做出擬人化的動作,如害羞、躲開、轉頭、張望等,感覺像只樹懶。
這些產品其實技術並沒有多難,產品形態也並不新,陪伴類智能寵物從很早以前就有各種各樣產品了,也有很多失敗案例,只是目前AI因爲有了更強能力的多模態交互功能,所以這樣的陪伴式AI寵物產品又迎來了一波熱潮。
但我擔心的是,這樣的“陪伴”能提供給人類的情緒價值是否持久?這種產品很容易圖一新鮮買回家,但很快就讓人覺得無聊,進而成爲“落灰產品”。
我個人並沒有被這類產品打動,因爲我養了一隻真寵物狗(大家經常看視頻中看到的Deriv),非常有個性。
一隻真正的寵物狗給到的陪伴和情緒價值,與AI陪伴玩具相比差別還是太大了,可能養過狗或者貓的小夥伴們都能明白我的感受。
所以我覺得,AI陪伴寵物的這個硬件品類,最重要關鍵詞的可能不是“AI”,而是“陪伴”:怎麼去滿足用戶對於情感陪伴的需求,而不是把一個多模態大模型簡單粗暴地塞進一個看似可愛的外殼,纔是這類產品找到產品市場契合的關鍵。
當然,市場中也有很多聲音說,“情感需求”是個僞命題,不知道你們怎麼看呢?
我們接下來去一個老朋友的展臺,之前上過硅谷101節目的陳羽北,是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的助理教授,此前也是深度學習三巨頭“圖靈獎得主”Yann Lecun的博士後,一直從事端模型的研究。
Chapter 1.3 端模型2025
在今年的CES正式開始之前,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發表了一場演講,向外界傳達出信號:在2025年,算力技術將會進一步地躍進,而算力成本則會大規模下降。
同時,黃仁勳也發佈了全球最小的個人AI超級計算機“Project Digits”:3000美元的售價,搭載全新Grace Blackwell超級芯片,支持個人直接運行2000億參數的大模型,也就是說兩臺Project Digits連起來就可以跑通4050億參數的大模型。
這意味着更多的開發者和個人,都能加入到AI開發嘗中,黃仁勳也說要“將AI超級計算機放在每個數據科學家、AI研究人員和學生的辦公桌上,使他們能夠參與和塑造AI時代。”
隨着AI基建的提升,端模型和本地模型將能夠與越來越多的企業產品結合,讓AI真正在消費級別的產品中受到大衆的認可。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一下另外一個相關的熱門賽道,機器人。
02
機器人技術正在升級但如何商業化仍然未知
目前機器人分爲兩大塊: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engence),和除草機、掃地機器人這類的更容易商用的類別
Chapter 2.1 具身智能
具身智能方面,今年CES展示的靈巧手、人形機器人等,都在硬件都靈活性、驅動能力上做得更好了。
雖然機械感還挺重、材料和成本還有更進一步發展的空間,但在現場我們能感受到材料科技正在進步。
我們在現場看到了搬運箱子的機器人Agility,是全球首家真正實現商業化的人形機器人公司,目前專注於物流倉儲這樣非常單一的場景。
同時,對於具身智能來說,機器人“大腦”的發展也非常重要,最近業界也有了一些進展。包括谷歌在內的很多硅谷公司,都在全力發展機器人的模型和算法,比如谷歌的RT系列。
另外,黃仁勳還推出了世界基礎模型Cosmos。這個模型開源可商用,可以將圖像和文本轉換爲機器人的可操作任務,無縫集成視覺和語言理解來執行復雜的動作,這對機器人發展,特別是具身智能來說,將會是一個不小的推動。
但目前具身智能和AI機器人模型還在非常早的階段,數據和算法都是挑戰,在技術尚待突破之際,如何找到人形機器人的商用落地方向,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點,也希望產業在2025年會有新的進展。
Chapter 2.2 掃地機器人撿襪子
另一方面就是掃地機器人、除草機器人、泳池清理機器人這類。在2025年的CES展上,這些產品有進一步的功能迭代,但功能看上去卻比較雞肋。
過去家用的掃地機器人只能在平地運行,不能處理有臺階的情況,而這次展出的掃地機器人也能上臺階了。
但這個臺階上得實在有點費力,並且對於臺階的長度要求也是非常高的,比如要去二樓的臺階它肯定就上不去了。
過去我們吐槽掃地機器人不能清潔大一點的物品,這次最新的掃地機器人就在頭頂上長出了手,可以撿襪子等輕量的雜物,並收拾到收納盒裡面。
但是吧,機器人撿襪子這事兒好像實在是有點沒有必要。
吐槽歸吐槽,但這些升級表明了即使是消費級機器人也在試圖升級,通過這點能看出科技公司們正將視覺、抓取、路徑規劃等AI技術進一步融入到產品中。
我們也很期待看到各種機器人的突破技術,更早的進入到消費者的千家萬戶。
接下來聊聊今年CES的另外一個熱門又有爭議的展區——AR眼鏡。
03“百鏡大戰”熱潮背後並不好用的AR眼鏡
在今年的CES展上,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XR的概念產品依然非常火爆,但不得不說目前技術到了比較尷尬的境地。
爲什麼說尷尬呢,因爲以蘋果頭顯設備Vision Pro爲代表的VR和XR產品,還沒有開發出大衆化、爆款的應用,主要的應用場景還侷限在遊戲和觀影上。
有消息指出,由於蘋果第一代Vision Pro的銷量不如預期,大量的Vision Pro被積壓在庫存當中。所以業界也在期待第二代Vision Pro,可能包括引入M5芯片和AI Apple Intelligence的功能。
我在逛了幾家VR和XR的展臺後,感覺今年的技術提升非常有限,但AR增強現實的路線更火爆、更受歡迎了。
因爲Meta與Ray-Ban合作的智能眼鏡在2024年爆火,引發了市場中的追隨熱潮,所以在CES展會當中,有一系列公司帶來了他們的概念產品。
但AR的問題在於,目前光學上的技術瓶頸依然有很多沒有突破,讓體驗其實沒有那麼好。
此次展會很多企業都帶來了AR眼鏡,比如Xreal、雷鳥、Rokid、INMO等等,也有初創公司正嘗試着與傳統AR不同的技術路線。
比如Gyges Labs發佈的Halliday AI眼鏡,並不是將屏幕投射在眼鏡鏡片上,而是通過右鏡框上方的一個小小的顯示模塊「DigiWindow」,直接投射進用戶的瞳孔。
這確實是一個新的技術派別和嘗試,但是我體驗後感覺這個產品感覺有待完善,視覺體驗並不是特別舒服,只能用很單調的綠色對話框進行文字交互。
還有一個很大的bug是,我必須要用眼睛很向上翻才能看清楚,感覺在“翻白眼”,希望這家公司以後能解決這些痛點。
經過一番體驗後,我感覺AR眼鏡還遠沒到大規模商用的階段:
一是在硬件上,我認爲大部分產品的視覺感受並不舒服,很多顯示只能以單綠色文字顯示,雖然demo上展示的很酷炫,但消費者體驗之後買不買單就是未知數了。
二是在交互體驗也還非常有限,比如引入的各種交互功能像AI會議助手、實時翻譯、提詞器這些功能,沒有讓我覺得特別切中我的痛點和被種草的感覺。
但毫無疑問的是,當市場中的玩家越來越多,技術發展和產品迭代速度也會更快。
AR眼鏡尚處於探索階段,2025年將會是“百鏡大戰”的一年,Meta、谷歌、蘋果這樣的硅谷巨頭,還有中國前沿的各大廠商、初創公司,都參與了這場戰鬥。
我們也期待這個賽道能“卷”出來一款真正能夠成熟落地、讓消費者們喜歡、接受並且用起來的AR眼鏡產品。
在CES的三天體驗裡,有些產品我感覺是沒有必要的假酷炫,也有一些產品沒有酷炫的技術卻能切中痛點,所以接下來我們先看看吐槽清單。
04吐槽清單沒有必要的假炫酷
首先是被各大媒體廣泛報道的 Nuwa Pen ,它是荷蘭一家公司開發的,在筆尖處放置了3個攝像頭,可以在紙上或者任意平面上書寫作畫,它會將筆記同步並且記錄到你的手機上,變成電子文檔。
這支筆的售價要375美元, 並且轉化到手機上的時間也需要挺久的。 難道iPad和Apple Pencil它不香嗎? !
另外一個想讓我們吐槽的是 AI投籃球機 。
這個AI投籃球機由一個方形機器主體和一個可伸縮的機械臂組成,主機內建了神經元網絡和視覺大模型數據,能夠利用傳感器確認投籃者的位置、距離,將籃球準確無誤地發回,減少用戶跑動回收籃球的消耗。但實在沒有必要用AI大模型來做。
還有韓國可穿戴機器人公司WiRobotics推出的 超輕量步行輔助可穿戴機器人 WIM,可以幫助佩戴者減少用戶20%的步行能量。但是我們體驗下來覺得感受沒有那麼明顯,並且2500美元的售價太高了。
還有一些號稱內置了AI的智能家居,比如AI冰箱可以在外面的屏幕顯示冰箱裡面還剩什麼、缺什麼,然後可以自動去電商上給你下單。
但我覺得你自己打開冰箱看一眼不也就知道了嗎?
還有這款日本Kirin公司的 電子減鹽勺 ,通過小電流“將鈉離子分子集中在舌頭上”,從而增強鹹味,價格130美元。
而且它要用正確的姿勢握住勺子的手柄才能保證勺子發揮作用,如果方向不對體驗就會失敗,甚至出現食物滴漏的情況。
但這個技術一點都不新了,我之前在CNBC電視臺工作的時候就報道過,新加坡推出過通過刺激舌頭而製造出各種味覺的“雞尾酒杯”,也是類似的原理,而那個時候還是2018年。
七年過去了,這個產品居然還在炒冷飯,並且在“高科技新產品”的CES上推出,讓我實在是覺得有點失望和雞肋。
還有很多的“智能化”或“AI化”的產品都是沒有必要的,如果因爲去追求黑科技而將體驗變得更復雜或者更昂貴,我會覺得是本末倒置。
無論是軟件還是硬件,要改變消費者原有的習慣是很難的,如果產品不能把之前的體驗提高10倍以上,很多消費者是不願意放棄原有習慣的。
這也是爲什麼每年CES有很多當下火爆被人關注的產品,但是真正交付給市場之後,很快就銷聲匿跡了,比如去年很火的AI Pin和Rabbit R1。
相反一些更踏實去找市場契合點的產品,就算沒有AI、AR、機器人這些概念的加持,也能夠讓顧客覺得體驗真正給生活帶來便利的,接下來跟大家安利幾款我覺得很有意思的產品。
05
種草清單踏實解決市場痛點
首先是一 款 紅酒電動醒酒器 ,這 是 Vinxper Expert公司的第四代產品 。
我經常會在家招待朋友來品酒,有些酒可能需要提前幾個小時開瓶並倒入醒酒器裡,讓紅酒與空氣充分地結合。如果忘了提前醒酒,口感就會受到影響、或者大家多等一段時間。
而Vinxper Expert電子醒酒器可以調整0~240分鐘的醒酒效果,並且瞬間就能完成醒酒,不必再等待了。這就解決了不同葡萄酒因爲風土條件和生產過程,帶來醒酒時間不一致的問題,而且還幫人們節約了4小時的等待時間。
這款可調式電子醒酒器還能提升烈酒的香氣和口感,爲威士忌減輕辛辣感、伏特加去除直接飲用的塑料味、讓琴酒的花香爆發,“醒酒”這件事變得數字化了。
另外,來自新加坡的O sim 按摩工作座椅確實 很舒 服,可以在邊工作的時候就邊按摩起來,我決定回硅谷之後就去買一臺。
還有自動駕駛的 高爾夫電動推車: 電動推車不新鮮,但加入了自動駕駛功能後,就能在你上果嶺的時候“自動駕駛”到下一洞發球的位置等你,你只用拿着推杆就可以了,非常省力省時間,相信打高爾夫的人都能get到這個產品的種草點在哪裡。
還有這個20秒牙刷 ,一般無論是用手動牙刷還是電動牙刷,官方建議都是保證2-3分鐘才能刷乾淨,但 Y-Brush 初創公司的牙刷可以讓你在忙碌的早晨,只用20秒就能完成刷牙,我還挺想買來試試看的。
還有聯想的 卷軸屏筆記本電腦, 它的屏幕通過一種先進的智能手勢控制技術,可在14英寸和16.7英寸之間切換,因爲有更大的可視面積,這會爲移動辦公和創意場景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最後一個是 腦機接口技術 ,特別是幾 家以色列和歐洲展示的非入侵式技術的公司,已經開始慢慢產品化了。
比如我在現場佩戴了Alphabeats公司的一款EEG腦機接口耳機,能測量大腦信號來引導大腦活動,來測試我的專注力如何,並且可以通過後續一系列的訓練,來刻意培訓專注力等大腦指標。
公 司 的創始人告訴我,這樣的非入侵式腦機接口產品已經開始和一些頂級運動員合作了,可以幫他們提升心理素質和運動表現等等。
簡單總結下這些讓我心動的產品共同點:在用戶體驗成熟、能立刻提升生活效率、解決了實實在在的痛點,它的技術或者功能不需要很炫酷,但是必須實用、耐用。
所 以產品最終應該回到用戶的體驗上:好不好用,值不值得,是否不落灰、能夠經常性的用,以及是否會改變用戶原有的產品習慣。
當然,技術的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產品顛覆也需要時間,雖然今年CES展出的各家商品也許有挺多讓我們覺得還不成熟、吐槽的點,但積極的一面是,初創公司們還在不停的嘗試,技術還在往前走,產業也在不斷的迭代。
這纔是CES最重要的意義,也是科技創新最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在吐槽的同時,還是要給各位科技行業的從業者們點個贊,大衆們也應該對前沿科技落地有更多的耐心。
以上就是我帶大家逛展2025年CES的一些體驗,因爲CES的展區實在太大,肯定有很多品牌和產品我沒有覆蓋到的,我們之後會持續帶大家去跟蹤報道,帶來最新的前沿一手動態。
視頻有視覺和音樂的加持,更能呈現出這些精彩的故事細節。請跳轉至硅谷101【視頻號】收看完整版
注: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期節目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視頻播放渠道】
國內:b站|騰訊|視頻號|西瓜|頭條|百家號|36kr|微博|虎嗅
海外:Youtube
聯繫我們:video@sv101.net
【創作團隊】
監製|泓君 陳茜
撰稿 |陳茜
主持|陳茜
剪輯|Jacob
後期|夏如月
運營|王梓沁 何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