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科普真帶貨?醫療廣告新規劍指健康傳播亂象
中國商報(記者 馬嘉)當技術優勢與療效承諾悄然“潛入”科普內容,當兩性健康知識包裹着擦邊內容,當AI批量生成的“同質化醫療文案”充斥平臺——醫療科普的純潔性正在被流量生意侵蝕。2025年上半年,全國市場監管部門查辦醫療廣告違法案件1666件,罰沒金額高達1278萬元,這些數字背後是無數患者被誤導的慘痛代價。
近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發佈《醫療廣告認定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以刀刃向內的勇氣直擊醫療健康傳播的病竈。這份被業內稱爲“史上最嚴”的醫療廣告新規,首次以六條負面清單劃清醫療廣告與健康科普的“楚河漢界”,其核心要義在於:醫療科普一旦淪爲商業營銷的遮羞布,便喪失了守護公衆健康的基本倫理。
打開短視頻平臺,一位穿着白大褂的“專家”正講述着治癒疑難雜症的“奇蹟”。在評論區置頂的購物鏈接中,標價不菲的“特效藥”銷量可觀。虛構病例、誇大療效、假科普真帶貨,成爲“網紅醫生”的流量密碼。
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胡強強曾公開痛斥:“有的‘網紅醫生’把醫療科普當作牟利工具,通過誇大治療效果、虛構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誤導公衆、斂財牟利。”
這些僞裝成科普的廣告,往往打着“分享健康經歷”的幌子,實際卻在推銷藥品或醫療器械。部分“科普”內容甚至在同一頁面直接附上醫療機構跳轉入口、藥品購買鏈接,使患者在不知不覺中落入精心設計的營銷陷阱。
更令人憂心的是,無資質“黑醫院”“黑醫生”利用監管空白,在社交平臺招攬患者。綜合各地披露的監管數據,這類違規案件曾長期佔據醫療廣告違法總量的三成以上。
綜合來看,此次發佈的指南以“負面清單”的形式劃定了六條紅線:不得以宣稱診療技術、設備、效果等優勢對醫療機構進行推介;不得明示或暗示在具體醫療機構就醫有更好保障或優惠;不得直接或間接推介特定醫療服務;不得用病例或案例爲特定醫療機構背書;不得在科普頁面附加醫療機構跳轉鏈接或藥品購買入口;不得進行其他任何形式的醫療機構推介。這些規定如同一把精準的手術刀,切除了寄生在科普肌體上的營銷腫瘤。
與此同時,指南爲真正的科普開闢了安全空間:醫生在科普中介紹姓名、職務及所在機構科室,醫療機構發佈診療時間、科室設置等基本信息,以及爲醫療科研發布招募受試者信息等行爲,均被明確排除在廣告範疇之外。
新規的另一個亮點是構建跨部門協同機制。指南對市場監管、衛生健康、中醫藥管理等部門間的線索移送、情況通報作出制度化安排。這意味着,衛生健康部門在醫療科普監管中發現變相廣告線索時,可即時移送市場監管部門查處,形成“管廣告、管醫院、管醫生”的合力。
在技術層面,監管系統已實現對關鍵詞頻次、用戶點擊路徑的實時分析。市場也在期待,當某“科普”視頻中反覆出現特定醫療機構名稱,或用戶大量跳轉至預約頁面時,系統能夠自動預警。
平臺責任也被壓實。北京市市場監管局副局長周小豐表示,將指導重點平臺完善廣告承接登記、審覈管理制度。抖音、快手等平臺需在資質覈驗環節嚴格把關——醫生需展示醫師資格證和執業證,護士需亮明護士執業證。
在政策執行前沿,北京已率先探路:推行醫療廣告分級分類監管,對輕微違法行爲建立容錯機制,累計免罰醫療廣告案件89件,免罰金額515萬元。這種“服務型執法”爲新規落地提供了溫暖註腳。
醫療廣告監管的演進折射出社會治理理念的升級。從2023年發佈的《互聯網廣告管理辦法》到2025年5月發佈的《醫療廣告監管工作指南》,再到此次的《醫療廣告認定指南》,制度設計日益精細化。通過“立規矩、設紅線、清亂象”,讓“隱形變異”醫療廣告無所遁形,將違法違規者逐出市場,爲守法企業撐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