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道具假證書假醫生,別讓直播間“白大褂”再騙老人了

據《法治日報》報道,來自陝西的張昕(化名)父親沉迷於某社交平臺上一名“醫學專家”的健康課程,一旦頭疼腦熱就去“問專家”,已兩次花高價購買對方推薦的“神藥”。張昕根據父親提供的“專家”信息,向所屬醫院官方渠道求證,得到的回覆卻是“本院無此醫生”。

近年來,類似穿着白大褂的“僞專家”在網上很火。他們利用消費者的健康焦慮與信息差,以“正規”外衣包裝實施詐騙,背後則是一條圍繞假醫生身份認證、道具造假的灰色產業鏈。若聽之任之,不僅會延誤真正的病情,也會敗壞醫療機構的聲譽、惡化醫患關係。

“僞專家”騙人,首先要靠演技。不必諱言,一個個出現在多個平臺的“醫學專家”,確實有着不俗的“話術”。什麼“三招搞定高血壓”“祖傳秘方根治糖尿病”……與大醫院裡醫生嚴謹的表達相比,直播間說出來的都是“大包大攬”的痛快話,針對的都是患者痛點,當然會贏得好感。

所有的表演均按照精心設計的劇本推進,比如先炫一波醫學概念,立起專業人設,然後再渲染老年病的恐怖後果,接着就是推出所謂的“最新科研成果”,並開始讓“患者”現身說法講述“治癒故事”,最後則直接搞飢餓營銷……這一輪一輪洗腦下來,哪有老年人不迷糊。

在直播間後面,則有着多個灰色的造假環節,支撐着前臺的“僞專家”以病騙人。據媒體調查,像工作服、護士服、深藍色手術服等,在電商平臺輕鬆可購;更有商家還能定製醫院工作牌、醫師資格證、執業證書、帶電子章的在職證明等。也就是說,一個素人與一名“三甲醫院專家”的距離,可能只隔着一塊小小的觸摸屏:想裝成醫學專家,只要下單買裝備就可以了。

而在所有這些環節中,平臺往往更爲關鍵。畢竟,這些所謂的健康垂類自媒體都是依託平臺才觸達廣大消費者的。事實上,近年來,平臺的認證也越來越嚴。然而,在利益的驅動下,一些MCN機構則利用“多點執業”政策,將醫生“掛靠”至民營醫院後再通過平臺認證。至於一些團隊用“真人面具+AI換聲”通過活體驗證,躲避平臺監管的,也並不鮮見。

紛紛擾擾的“僞專家”藉助新媒體的傳播優勢,裹挾了數量龐大的老年羣體,大搞所謂的“大健康”“醫療科普”,非但沒能真正緩解老年人的病痛,反而加劇了這個社會的健康焦慮,是該清理滌盪一番,別讓直播間“白大褂”再繼續騙老人。

這中間,平臺責任首當其衝,應切實履行好守門人的責任,堅決不給騙子生存的土壤。在覈查認證賬號資質、展示賬號資質信息、標註醫療科普信息來源、資質覈驗等諸多方面,都要嚴格落實審覈責任,規範直播行爲,尤其是要嚴查資質造假、非法掛靠執業醫師證書等違法違規行爲。同時,也要採用技術手段,常態化監管直播間裡的“白大褂”,比如切實落實醫生實名認證,明確要“查有此人”,再就是明確“科普”與“賣藥”的界限,限定認證醫生只能發佈非診療性醫療科普內容。

從社會層面看,市場監管部門要依法打假,約束網店不做知假製假的生意,該封禁的封禁,該整改的整改,勿使灰產鏈條不斷蔓延。而從一般民衆而言,也要增強科學素養,注重學習常識,不要總想着有什麼“靈丹妙藥”,健康是一個科學的系統工程,多一分理性,才能少一分愚昧。(胡棲安)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