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左極右未成日本政治主流 學者分析日本選民特性

日本右派的參政黨在本次參院選舉後,席次增至15席。圖爲黨主席神谷宗幣。路透

日本自民、公明兩黨執政聯盟在本次參院改選慘敗,在野的國民民主黨與參政黨席次大幅躍進。東京大學政治學教授牧原出接受朝日新聞專訪,分析日本政治的現狀。

牧原指出,冷戰結束至今30年,全球化迅速發展,在日本,自民黨等主要政黨長期支持全球化,但目前世界各國政壇出現以民粹主義形式表現的「反全球化」浪潮,日本也不例外。例如,令和新選組屬於左派,新崛起的參政黨屬右派。他說,參政黨崛起的部分因素,是吸引原本支持前首相安倍晉三的自民黨支持者。

牧原認爲,本次選舉可見,反全球化的左派與右派,以及居於中間位置的全球化派的政治結構。不過,三者的對立沒有產生像歐美國家一樣的社會分裂,因爲日本中產階級的生活壓力沒有歐美那麼大,居留在日本的外國人比例也不算高。

他說,借用社會學者小熊英二等人的分析,日本當前的反全球化影響力,只相當於1990年代「網路右翼」的程度,可稱爲「療愈型反全球化」。

他認爲,極左或極右勢力至今之所以未成爲日本政治主流勢力,是因爲日本選民偏好「正當」的「良性同儕壓力」。貿易立國的日本,沒有條件與全球化決裂。

牧原指出,即使反全球化勢力想攪動政局,這種同儕壓力依然強大。中間派的全球化有堅實的支持基盤,短期內不太可能瓦解。未來內閣改組與各政黨,能否向國民清楚傳達全球化的意義,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