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離職潮來襲 30至39歲醫師出走最多 逾4成到診所

急診醫學會分析,今年恐破上破百名急診醫師要留開,其中以轉去診所爲主,佔近半數;另其中以30至39歲爲大宗。本報資料照片

今年初急診壅塞狀況前所未有嚴峻,急診醫學會罕見發文示警,若問題持續會引發大規模離職潮。急診醫學會分析,今年恐超過百名急診醫師要離開,其中以轉去診所爲主,佔近半數;以30至39歲爲大宗。

急診醫學會成立第31年,今舉辦會員大會。急診醫學會理事長許建清表示,急診醫學會邁入「三十而立」的階段,也正面對「轉型急診」的新時代,正如邱吉爾所說「我們不要浪費任何一場危機。」

許建清說,除堅守急重症核心本質的同時,新的照護模式快速興起,包括遠距醫療、在宅急症照護、AI醫療與機器人協作等,引領急診邁向醫療典範轉移。未來急診不再侷限於醫院內部空間,而是擴展至社區、院前與院內照護、災難應變與重症整合等領域,建構起從地端到雲端、全方位守護病人的智慧醫療網絡。

然而,過去一年對急診醫療而言是一段嚴峻的考驗,醫院壅塞情況惡化、人力持續流失、病房關閉與系統性超載等讓急診醫護團隊身心俱疲。許建清表示,許多優秀同仁選擇離開,令人感到遺憾。但這已非個別醫院的問題,而是整體醫療體系的警訊,醫學會將爭取調高急重症診療處置與人力資源相關給付。

急診醫學會秘書長李智晃表示,今年1至5月離職人數61人,7至12月根據調查有45人將離開,轉向診所受僱最多有逾4成,再者爲轉去其他醫院約3成5,近1成爲自行開設診所。若依照年資分析,年資10年以上佔近4成,年資不滿3年者約2成7。只是該統計僅調查訓練醫院44家,並非全部醫療院所,實際離職人數可能更多。

根據急診醫學會比較執業登記狀況,在醫院的比例也減少,從2024年的83.22%下降到2025年的80.67%,顯示急診醫師轉往非醫院機構如診所、衛生所等非醫院機構比例提升,其中高屏區、臺北區佔比提升顯著,而南區、東區仍多在醫院。

李智晃說,分析離開從醫院急診離開,到非急診且非醫院異動的59人中,西醫一般科最多、26人,其次爲家庭醫學科11人,其餘爲皮膚科、耳鼻喉科。人數則是30至39歲爲多,急診專科年資5年內17人最多,21年以上也有15人。

▪ 報稅進入延長期最後! 錯過小心面臨滯納金 ▪ 今年報稅怎麼繳纔不吃虧? 2025新制亮點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