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扭挫傷 中醫介入腫痛退散
腳踝疼痛示意圖。(林周義攝)
小慧運動時發生意外,左腳踝扭傷、劇烈疼痛、無法正常行走,雖無骨折,腳踝卻嚴重腫脹,因此到中醫骨傷科求診。初診時,她的左足踝內外側明顯瘀青及腫脹,尤其外踝壓痛劇烈、踝關節活動度明顯受限,經診斷爲左踝前距腓韌帶損傷,中醫辨證屬筋傷、氣滯血瘀。
桃園長庚中醫骨傷科醫師呂羿慶說明,治療初期腳踝腫脹劇烈,依據保護、休息、冰敷、加壓、擡高原則進行處置,以彈性繃帶進行八字包紮固定,同時開立中藥「消炎退腫便利包」。一週內腫脹疼痛明顯緩解,踝關節活動度恢復;後續回診進一步導入「功能平衡系統」,強化足踝穩定性。4周內小慧已恢復正常步態,逐步迴歸慢跑訓練。
呂羿慶指出,急性期治療以消炎退腫、清熱活血爲主,長庚中醫團隊研發消炎退腫便利包,主要成分包括倒地蜈蚣、川牛膝、赤芍與熟大黃等清熱消腫、活血化瘀藥材。多數患者使用數天即明顯消腫、降低疼痛,少數患者可能出現輕微軟便。腳踝扭傷部分,也可經中醫評估搭配外敷如意金黃膏、止痛青草膏或鍼灸、薰洗等治療提升療效。
進入慢性恢復期,則以功能性平衡系統強化穩定、預防復發爲目標,呂羿慶說明,功能性平衡系統可平衡拮抗肌羣,維持踝關節內外側與前後方肌肉間的協調力,避免關節偏移與不穩;也可連貫上下游肌羣,強調腳踝與足弓、膝蓋、骨盆等整體動作鏈的連動關係。透過系統性調整,有助放鬆因受傷而過度緊繃的肌肉,提升下肢整體的彈性與穩定性。
呂羿慶提醒,腳踝扭傷是臨牀上常見的運動傷害,如未即時適當處理,可能導致關節不穩定或慢性疼痛等後遺症。在急性期由中醫骨傷科及早介入診治,搭配內服與外敷中藥,與功能平衡系統進行肌羣協調與穩定訓練,有助加速恢復,降低後續復發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