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短評】鄭主席願赴馬場町求和解 賴主席願去慈湖宣示反共?

國民黨主席鄭麗文出席「1950年代白色恐怖秋祭追思慰靈大會」,致詞時表示,有人帶風向,故意誤導、扭曲這場活動。(記者胡經周/攝影)

國民黨主席鄭麗文昨赴臺北市馬場町紀念公園出席「1950年代白色恐怖秋祭追思慰靈大會」。因所謂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包含諸多早年滲透臺灣的中共地下黨員、情報人員及左翼人士,因而引發爭議。

從國民黨內反映,即可嗅出些許異樣訊息:臺北市長蔣萬安說,「我們應該紀念那些捍衛中華民國、保衛臺灣、爲中華民國犧牲奉獻的前輩」;新北市長侯友宜直言「要符合社會期待」。至於綠營,則更似「撿到槍」、痛批鄭麗文「祭拜叛國者」、「讓蔣委員長心寒」。

在早年戒嚴時期,臺灣政治是「反國民黨政權」與「反共」兩股勢力的鬥爭;戒嚴時期的「黨外」不僅是民進黨的前身,甚至還包括一些左翼及「紅統」勢力,他們的共同的政治目標是反對國民黨政權,從許多政治犯的身分即可證明。因而,若是紀念整個「白色恐怖」,很難擺脫紅色左翼的成分。

弔詭的是,綠營長期掌握白色恐怖話語權,何來像如今如此「鑑別敵我」?例如馬場町成爲白色恐怖紀念公園,還是出自1998年時任臺北市長陳水扁的決定。當年罕聞有人提起在馬場町設立紀念公園是「紀念共諜」,吳石對臺灣社會而言仍是個陌生的人物。畢竟炒作白色恐怖對綠營來說,就是一門政治正確的好生意,可凸顯國民黨威權統治的不義,從而強化反國民黨統治的正當性。

2013年,中共於北京西山建立「無名英雄廣場」,紀念早年在臺灣被國民黨政府以匪諜罪名處決的「隱蔽戰線烈士」後,外界纔開始挖掘「吳石案」等,進而發現促轉會平反的白色恐怖受難者,有四百多人名列北京西山無名烈士碑,部分「臺獨烈士」和中共地下黨工作者甚至「系出同門」。

原本綠營引以爲傲的「白色恐怖敘事」,從此「染上了紅」,馬場町不再是可以用來消費、證明反國民黨正當性的「純粹」白色恐怖勝地,也惹上「祭拜共諜的親中媚共祭壇」塵埃;陳水扁市長當年原欲高舉人權而標榜的決策,在兩岸高度對立的政治環境下反而顯得尷尬。

時至今日,歷史的糾葛與兩岸政治變化又進入到另一層次。且不論鄭麗文是否錯估形勢、訊息,是否誤判而參加這場祭典,如今她既身爲黨主席,就得概括承受黨內外一切「指點」,包括批評她站在國民黨傳統史觀與意識形態的對立面。

鄭麗文認爲是在尋求「和解」,她說「白色恐怖不應爲政治鬥爭的廉價工具,歷史不是某個政黨的專利」,自有試圖摘下綠營長久披掛在身的白色恐怖勳章的主動出擊意圖,卻也引起藍營不安,憂心國民黨被「染紅」。鄭主席祭出這把雙面刃,國民黨這把老骨頭能經受得起?

但話說回頭,若真認爲今天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是「反共保臺」,且這個價值高於過去基於白色恐怖敘事而高喊的人權與「轉型正義」,那麼國民黨政府當年爲了遏阻共黨滲透而採取的種種鐵腕措施,豈不也該同步轉身爲值得歌頌的英雄故事?綠營乃至賴清德是否也該還蔣介石前總統一個公道,如果1949年後沒有他帶領「反共保臺」,臺灣早已被赤化,哪還有現在的自由民主?

鄭主席既敢「勇闖馬場町」,賴主席又豈能連去趟慈湖的勇氣都沒有?或許這對長期撕裂的臺灣社會來說,纔是真正可貴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