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短評】T-Dome捍衛臺灣天空 但兩岸和平仍須政治解決
以色列曾使用鐵穹防空系統,攔截伊朗發射的近200枚飛彈。(路透)
賴清德總統主張建立類似以色列鐵穹系統的臺灣之盾(T-Dome),政府加強臺灣軍事防衛能力,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外人很難質疑其錯誤。可是深究其中道理,即可發現仍似有不足,兩岸問題不僅是軍事問題那麼單純,更大的背景是政治問題,民進黨政府刻意淡化政治問題的脈絡,片面凸顯強化軍事力量,無助於解決兩岸和平,不言而喻的是倚美謀獨的心態。
1990年代的臺灣人總統李登輝,任內都要制定國統綱領,成立陸委會,海基會,那部政治門檻極高的國統綱領,被許多國民黨人士私下譏諷爲國家不統一綱領,但是李登輝的這些政治措施,至少是認識到兩岸問題,不能單單只是表面上的軍事實力問題,在政治方面要爭取兩岸溝通與互信,互信要靠政治解決,刀槍非互信的基礎。
臺灣總統直選引發的飛彈危機,起因兩岸仍無法有足夠的互信,但是臺灣的民主深化,最終也迫使北京必須接受總統直選的事實,這是一種政治力量的競逐,比的是耐心與智慧,而不是蠻力。飛彈危機造成的另一個作用,是讓臺灣某些人士炒作爭取美國與臺灣合作飛彈防禦系統,一喊三十多年,美國除了在柯林頓總統時期,同意銷售對臺灣用處不大的長程預警雷達,以及後來的愛國者飛彈之外,其他一概沒有進展,臺美之間的軍售問題,其實更多成分是政治關係,而不是武器良窳問題,維持關係比買到什麼更重要。
美國1979年與北京關係正常化後,臺灣念茲在茲的美國武器銷售,除了確保軍事防禦能力,更重要的是維繫雙方政治關係,這也正是無論採購美國軍火商推銷的各類武器是多麼的昂貴,維護費用如何的天文價格,臺灣都願意買單的原因,用錢堆疊鞏固與美國政府的政治關係。1990年代的飛彈防禦系統是其一,現在提出的臺灣之盾,無非是舊瓶裝新酒,但更符合民進黨的臺灣調性,但即便是以色列的鐵穹,也不是全面的防禦,只能是區域防禦。
科技先進如美國,從1980年代失敗的星戰防禦系統,到1990年代的飛彈防禦系統,都不完全是全面防禦的概念,絕大多數是偏重境外阻擋來襲飛彈,因爲核導彈的威脅與一般戰術飛彈不同。以色列鐵穹可在區域防禦恐怖份子火箭攻勢,愛國者飛彈無論新舊款,也是在飛彈已經臨空的階段設法摧毀,但是如何在維護面的安全下,對於各點的突破實施反擊,需要龐大的運算能力,分析威脅程度,個別進行攔截,確保損害降到最低,這個概念類似美國海軍神盾系統,聽起來很簡單,實行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
政府提出臺灣之盾,以臺灣現有研發能力,需要美國提供技術合作,強化雙方政治關係,當大陸思考舊型戰機改裝爲具有攻擊力的無人機,有去無回地攻擊對方,消耗對方防空彈藥,臺灣之盾顯然無法對應這樣的問題。維護面的防禦,成本很高,亦不可能滴水不漏,以色列鐵穹已有前例,頂多是減少戰損。
軍事力量是兩岸和平問題的充分條件,如果要爭取兩岸真正和平,應該思考政治解決,這是兩岸和平的必要條件,但民進黨政府口口聲聲兩國論,兩國互不隸屬,改變李登輝以來的兩岸互不隸屬政治論述,改變兩岸政治現狀,挑起政治紛爭,天天麻痹自己的兩國互不隸屬論調,不會幫臺灣爭取任何和平環境,只會激化兩岸對立,即使美國幫臺灣搞出了臺灣之盾,也不會減少兩岸軍事衝突的危機,期待戰爭發生,不如設法排除戰爭的導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