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短評】不信河神喚不回 只差中央臨門一腳
二仁溪長期受有毒電子廢棄物污染,臺南社大辦踏查及考古課程,讓民衆瞭解守護河川的重要。記者鄭惠仁/攝影
二仁溪污染半世紀,有毒電子廢棄經年累月釋出有毒物質污染河川與環境,美麗的岸堤與蜿蜒河川讓民衆漸忘了這段歷史,是美麗與哀愁的對照和諷刺。「不信河神喚不回」的口號持續被環保人士提起,他們的拯救河川行動一如過往沒有停止,就只差行政院的臨門一腳。
早年二仁溪下游廢五金、熔鍊工廠林立,成了電子廢棄物處理的世界工廠,加上支流三爺溪工廠多,廢水的排入,使得二仁溪成了黑河,出海口的鰻魚苗不見了,溪內常見的魚蝦也消失了。環團與當地居民爲守護環境河川,不斷抗議與倡議,這些製造污染的業者消失了,但有毒電子廢棄物還沒消失,只是靜靜地躺在河牀裡。
年復一年過了數十年,隨着中上游、支流的生活、畜牧、工業廢水污染改善,水質逐漸變清,主要河段也由嚴重污染成爲中度污染,但這些電子廢棄物沒清理掉,污染就持續。這些超過50年的廢棄物已成古董,臺南社大爲守護二仁溪,讓更多民衆珍惜河川,開了考古課程,讓大人小孩用考古方式瞭解溪內的電子廢棄物。也持續辦二仁溪踏查,瞭解及觀察二仁溪的生態;臺灣溼盟也倡議二仁溪畫爲溼地保護區。
前仆後繼的守護行動持續透過課程、行動點亮,提醒大家不要忘記這條被毒害了半世紀的河川。老一輩居民回憶,廢五金正盛的年代,家庭多了拆解廢電子零件的代工,拆完了金屬就把其他廢棄物往河岸丟,到最後已弄不清楚是誰造的孽,而成歷史共業。回憶來時路,有居民也覺得不該,認爲當初環保意識不夠,沒想到後果這麼嚴重。
臺南縣市合併後,市府大力向中央爭取全面整治二仁溪的經費,但都只聞樓梯響,好不容易現在樓梯響了,就差行政院臨門一腳。環團與市府也相信,早在總統賴清德當立委,就關心二仁溪污染問題,當了市長也想全面清除電子廢棄物,如今有了整治的最好方法,時機已到,更待何時。但二仁溪電子廢棄物到底有多少,是否超過4萬公噸,都還未知數,也唯有經費更足,一次做到底才能徹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