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NVIDIA之後 Meta也與史丹佛大學攜手研發厚度僅3mm的VR眼鏡原型

繼NVIDIA與美國史丹佛大學合作打造僅有2.5mm厚度的超薄虛擬實境眼鏡設計,Meta目前也與史丹佛大學合作打造厚度僅3毫米的超薄型VR顯示原型,採用全息投影 (Holographic Projection)技術,並且於《自然-光子學》科學期刊公佈相關設計,藉此改變現行VR裝置體積龐大、不易佩戴的情況。

目前市場上主流的VR頭戴式裝置普遍仰賴微型顯示器、傳統光學鏡片、透鏡模組等組件組成,使得整體體積難以縮小,無論是穿戴舒適性或長時間使用體驗,都仍有不少提升空間。而Meta與史丹佛大學研究團隊合作打造的全像投影原型裝置,則透過不同的設計邏輯,嘗試從根本上簡化機構結構,大幅降低裝置厚度。

研究內容指出,此項設計主要結合了RGB微型雷射投射器、光纖波導技術與MEMS微型鏡片,再將光線導引至空間光調製器 (SLM, Spatial Light Modulator)以產生全像圖樣,最終構成虛擬畫面。與傳統利用實體透鏡成像的作法不同,全像投影技術是以干涉原理來產生影像,因此不需厚重鏡片來調整焦距,也就讓裝置能設計得更加輕薄。

目前研究團隊已成功在原型中實現38度的視角範圍,並且讓眼球可舒適觀看的區域擴大至9 x 8毫米,意味使用者將能獲得更自然且穩定的視覺體驗。同時,全像投影還能避免過去傳統VR裝置中常見的「視覺對焦不一致」問題,亦即虛擬物體深度與眼球焦點不匹配所產生的眼部疲勞或暈眩感,有助於提升沉浸感與長時間佩戴舒適度。

不過,儘管此技術原型令人振奮,目前距離實際應用於消費市場仍有不少挑戰需克服,例如空間光調製器 (SLM)本身需要具備極高解析度與即時反應速度,才能對應複雜的視覺內容,而雷射光源與光纖波導模組的整合與小型化難度仍高,要能塞進眼鏡大小的設備中,對硬體設計提出不小挑戰。

此外,MEMS微型鏡片的穩定性與製造良率,也都將左右後續商用化的進程。

從過去積極收購光學與顯示技術公司、投資XR領域研究機構,到目前與學術單位合作探索全像投影應用,都能看出Meta對於下一世代VR裝置佈局的決心。長遠來看,這類超薄型設計若能成功商品化,將有望擺脫目前 VR 頭戴裝置笨重、不便攜帶的印象,並且逐步轉向更輕盈、眼鏡型的設計方向,與擴增實境 (AR)設備發展趨勢進一步融合。

目前這項技術仍處於實驗室階段,尚無具體商用時程。不過隨着微顯示器、光學組件、晶片與製造技術的持續進步,未來幾年內相關應用或將逐步成熟,爲消費性虛擬裝置注入全新可能性。

《原文刊登於合作媒體mashdigi,聯合新聞網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