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社保在線│特定從業人員參加工傷保險溫馨提示

1.爲什麼要將超齡人員和實習學生等特定從業人員納入工傷保險覆蓋範圍?

將超齡人員和實習學生等特定從業人員納入工傷保險參保範圍,由工傷保險基金按規定支付工傷保險待遇,能夠保障特定從業人員受傷後及時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分散從業單位工傷風險。

2.哪些單位可以爲其招用的特定從業人員單險種參加工傷保險?

本市行政區域內的企業、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和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以下簡稱從業單位)可以爲其招用的不符合建立勞動關係的特定從業人員單險種參加工傷保險、繳納工傷保險費。

3.特定從業人員主要包括哪幾類人員?

1.在從業單位工作的超過法定退休年齡且不超過70週歲人員(包括已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人員)。

2.年滿16週歲的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實習學生(包括簽訂三方實習協議或經學校批准自行到實習單位的實習學生和從業單位使用的勤工助學學生),在見習單位(見習基地)見習人員。

3.在住院醫師等規範化培訓期間的醫學在讀研究生。

4.在家政服務機構從業的家政服務人員(不符合簽訂勞動合同情形且與家政企業簽訂服務協議的人員)。

4.參保繳費原則是什麼?

按照屬地管理和自願參保原則,從業單位可自願在參保地爲其招用的特定從業人員辦理單險種參加工傷保險,參保後應按月繳納工傷保險費,依法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特定從業人員個人不繳費。

5.繳費基數、繳費費率應如何確定?

1.特定從業人員繳費基數按照當年工傷保險月繳費基數的上限、下限執行。從業單位應如實申報特定從業人員勞動報酬,勞動報酬難以確定的,月繳費基數可按照上年度全省全口徑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申報;實習學生、見習人員等沒有勞動報酬的特定從業人員,月繳費基數按照當年工傷保險月繳費基數的下限申報。目前2024年度全省全口徑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月平均工資尚未公佈,暫執行2023年度全省全口徑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月平均工資7359元,暫執行工傷保險月繳費基數上限22078元、下限4416元。

2.工傷保險繳費費率按照從業單位實際執行的工傷保險費率確定。

6.從業單位爲特定從業人員辦理單險種參加工傷保險的參保流程是怎樣的?

1.單位申請。從業單位申請辦理特定從業人員單險種參加工傷保險,應提交《辦理特定從業人員單險種參加工傷保險承諾書》(以下稱《承諾書》),並履行相關承諾。《承諾書》下載地址:濟南市社會保險事業中心網站首頁-下載專區。線下流程:從業單位攜帶《承諾書》到社保經辦機構櫃檯申請辦理。線上流程:從業單位登錄濟南市社會保險網上服務系統,通過“社會保險申報-單位特定從業人員參保申請(中臺)”功能,上傳《承諾書》,系統自動推送至社保部門進行後臺審覈。

2.辦理增員。從業單位登錄濟南市社會保險網上服務系統,通過“社會保險申報-特定從業人員批量增員(中臺)”功能,錄入增員信息,上傳《參加社會保險人員(增加/減少)花名冊》辦理增員。

3.申報繳費。從業單位可通過山東省電子稅務局、社保費管理客戶端等渠道辦理申報、繳費業務。

7.從業單位爲特定從業人員單險種參加工傷保險可以補繳嗎?參保後未按月繳費的如何處理?

特定從業人員單險種參加工傷保險,不實施補登記,不能補繳參保月份之前的工傷保險費;正常繳納的工傷保險費不予退費;從業單位參加工傷保險後未按月繳納的,應補繳工傷保險費。

8.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實習學生畢業後,按特定從業人員參加工傷保險的記錄,是否會影響其應屆畢業生資格?

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實習學生畢業後,按特定從業人員參加工傷保險的記錄,不影響其應屆畢業生就業權益。

9.從業單位爲特定從業人員單險種參加工傷保險的,是否作爲確認雙方存在勞動關係的依據?

從業單位自願爲特定從業人員單險種參加工傷保險的,不作爲確認雙方存在勞動關係的依據。雙方對是否存在勞動關係發生爭議的,按照處理勞動爭議的有關規定處理。

10.特定從業人員發生工傷後享受哪些工傷保險待遇?

參加工傷保險的特定從業人員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在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鑑定後,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的工傷保險待遇參照 《工傷保險條例》《山東省貫徹<工傷保險條例>實施辦法》及有關規定執行,具體包括以下待遇:

1.治療工傷的醫療費用和康復費用;

2.經確認安裝配置傷殘輔助器具所需費用;

3.住院伙食補助費;

4.經批准到統籌地區以外就醫、配置輔助器具的交通食宿費;

5.生活不能自理的,經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確認的生活護理費;

6.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和一級至四級傷殘職工按月領取的傷殘津貼;

7.從業單位停止用工時,因公致殘被鑑定爲五級至十級傷殘人員應當享受的一次性醫療補助金(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工傷保險基金不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按規定保障工傷復發的待遇);

8.因工死亡的,其遺屬領取的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卹金和因工死亡補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