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鬼門開」!老大公廟開龕門 迎好兄弟揭中元祭序幕
23日是農曆七月初一,基隆市開基老大公廟下午舉行開龕門儀式,由基隆市副市長邱佩琳(左二)、基隆市議會議長童子瑋(左一)、立法委員林沛祥(右一)等人,與今年主普吳氏宗親會主祭,歡迎老大公及好兄弟重返人間,接受一個月的款待。(張志康攝)
基隆市開基老大公廟23日下午舉行「開龕門」儀式,此舉不僅代表基隆各界歡迎「好兄弟」在農曆7月初一來到人間,同時也爲傳承171年的雞籠中元祭揭開序幕。基隆市副市長邱佩琳也代表市府,到場祈求祝願市運昌盛。
今年開龕門儀式,除邱佩琳代表市府參與外,基隆市議會議長童子瑋也代表議會出席,另外包括立法委員林沛祥、王正旭、市府民政處長呂謦煒、衛生局長張賢政等人,一起陪同今年主普的吳氏宗親會參與儀式。
23日是農曆七月初一,基隆市開基老大公廟舉行開龕門儀式,基隆市副市長邱佩琳(右二)、基隆市議會議長童子瑋(左二)、立法委員林沛祥(左一)等人共同參與。(張志康攝)
邱佩琳表示,中元祭代表了基隆人博愛、普施的精神,感謝今年主普的吳氏宗親在主普壇、基隆南站、海洋廣場等地,都爲市容做了非常獨特的妝點,她認爲,傳統的科儀當然不能少,更希望讓全臺的民衆都能看到基隆人博愛普施的精神。
童子瑋指出,在開龕門的科儀後,也代表邀請好兄弟回到人間,接受一個月的供奉。在接下的一個月,普度、科儀等各式各樣的民俗活動,都代表基隆人敬天、祭祖、也代表團結及包容,感謝老大公廟及各姓氏宗親,共同守護這份信仰,讓中元祭不僅是節日,更是基隆最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
故老相傳,「老大公」是基隆人對先人的尊稱,19世紀漳州及泉州的移民發生大型械鬥,因爲死傷慘重,雙方協議建造老大公廟祭祀先人,農曆7月初一的開龕門科儀,不僅象徵迎接「好兄弟」回到人間,同時也爲中元祭揭開序幕。
吳氏宗親會指出,23日晚間還將於海洋廣場舉辦祈福晚會,歡迎各姓氏宗親及一般民衆都能夠到場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