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改善營養午餐異物 增跨縣市團膳廠商稽查頻率後已降低
基隆營養午餐增加異物通報流程,增加跨縣市團膳廠商稽查頻率後,異物情形已下降穩定。圖/教育處提供
基隆市學校營養午餐今年中發現不同學校、不同廠商出現包括「小強」、小石頭、毛髮、玉米蟲等異物,教育處發現異物多爲外縣市團膳供餐,因此增加異物通報流程,食安稽查能量也增加,增加跨縣市團膳廠商稽查頻率,稽查結果也提供各校評選廠商參考。
教育處表示,現行每日每間學校午餐的食材、菜色、食材標章、供應商等名稱,均爲公開資訊,家長都用手機查詢校園食材登錄平臺,瞭解孩子每天在學校的午餐情形。
基隆市府去年成立府級午餐輔導會,由家長代表、第三方食安專家、學校代表、學校營養師代表、衛生、產發、政風等相關局處代表組成,透過訪視輔導,確保各供應廠房正常運作。
教育處說,學校午餐異物依不同種類可分爲源頭食材夾帶、烹煮過程掉落、運送過程掉落或學校運送用餐過程掉落等情形,多來自外縣市。目前供應契約違約記點,記點達10點暫停供餐,20點終止契約,如遇重大異常事件亦可立即解約,涉違反法令部分更嚴加查辦。
原稽查頻率爲一學年2次,因今年中出現多起異物事件,市府特別增加跨縣市團膳廠商稽查頻率爲每月不定期進行,稽查結果情形更提供各校評選廠商時參考。教育處說,實施後目前異物情形已下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