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經理能力不足、券商拖延拒絕開轉銷戶被高投訴
財聯社8月25日訊(記者 林堅)監管最新通報了深圳地區證券、基金、期貨及投顧公司二季度投訴處理全貌。從結果來看,投顧公司的合規風險、基金經理管理能力的市場質疑,券商佣金與服務的糾紛,仍是亟待重視的核心問題。
數據顯示,剔除無效投訴後,轄區需辦理投訴件環比增幅超三成、同比增幅超四成,其中投顧公司投訴量激增超2倍,虛假宣傳問題佔比超八成;同時,不同類型機構投訴處理“辦結率”“和解率”分化明顯。
從機構類型看,各領域投訴表現分化顯著:
針對二季度投訴情況,監管對四類機構明確了整改方向,要求機構要積極迴應投資者的訴求,從源頭壓降投訴量,應重視客戶服務問題。
監管還要求各機構建立健全內部投訴辦理程序,指派專人接收12386平臺轉辦投訴,積極迴應投資者訴求,嚴格按照平臺要求在20個交易日內辦結;情況複雜的,可申請延期一次,杜絕“超時辦理”問題。
監管在通報中尤其明確了投顧公司需專項整改和解率的問題。監管提到,各類機構要針對共性問題梳理業務流程、制定解決方案,並加強行業交流;特別指出“投顧公司和解率已連續兩個季度大幅下降”,需積極採取對應措施改善和解情況。
券商開轉銷戶拖延成新增高發問題
具體來看,二季度投訴涉及32家券商,從投訴內容看,三大問題佔比超四成:
值得注意的是,證券經營機構投訴處理表現較好,整體辦結率88.91%、和解率62.29%,環比分別提升17.62個、4.57個百分點,多數機構“雙率”有所改善。
基金經理能力被高投訴
此外,二季度投訴涉及23家基金公司,投訴問題同樣也有三個方面:
從處理效率看,基金經營機構辦結率95.65%(環比+5.07個百分點),持續維持高位;和解率48.79%(環比+8.86個百分點),環比改善明顯。
14家投顧公司涉訴,虛假宣傳佔比超八成
684件投訴涉及14家投顧公司,投訴量前三均爲深圳本地機構,兩家投訴高增長。
投訴問題高度集中在虛假宣傳、誇大服務效果上,佔比達到83.78%,且該類投訴已連續多個季度居高不下。
期貨公司佣金糾紛連續居首,9家機構涉訴
42件投訴涉及9家期貨公司,中信期貨(13件,環比+30%)、先鋒期貨(10件,環比+150%)、平安期貨(9件,環比+50%)位列前三。
投訴焦點集中在兩大領域,分別是佣金糾紛(35.71%)、客戶服務問題(23.81%),其中佣金糾紛已連續多個季度居於高位。不過,期貨經營機構投訴處理“雙率”環比提升顯著,辦結率85.71%(環比+15.71個百分點)、和解率50%(環比+23.33個百分點),整改效果突出。
投訴處理“雙率”分化
值得一提的是,二季度轄區需辦理的1519件投訴中,已辦結1156件、和解831件,整體辦結率76.1%、和解率54.71%,環比分別微升0.11個、0.76個百分點,但“雙率”持平的背後是機構間的顯著分化,證券、基金、期貨公司“雙率”均有提升,而投顧公司“雙率”大幅下滑,形成鮮明對比。
此外,二季度轄區機構共收到12386平臺督辦工單20件,環比減少7件、下降25.93%,但同比增加18件、增長900%。督辦原因中,95%爲“投資者反映投訴事項答覆結果與實際不符”,5%爲“超時辦理”,涉及6家證券機構(10次)、3家基金機構(8次)、2家證券投資諮詢機構(2次),期貨機構無督辦記錄。
監管要求券商、基金、期貨公司等從源頭壓降投訴量
監管提到,各類機構積極迴應投資者的訴求,從源頭壓降投訴量,應重視客戶服務問題,減少因客服電話無人接聽、客戶經理不回覆、溝通解釋不到位等原因引發的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