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100%依賴陸稀土 歐盟突發奇想:去太空挖礦

幾乎100%依賴陸稀土!歐盟突發奇想:去太空挖礦。(示意圖:新華社)

據觀察者網報導,當地時間9月9日,歐盟執委會發布報告稱,當前,全球地緣政治秩序劇變,爲保證關鍵能源供應,歐盟需重視「包括太空採礦在內的先進採礦技術,從月球開始」。當天,美國政客新聞網歐洲版(Politico EU)就此刊文「布魯塞爾是瘋了嗎?」發出靈魂拷問。

報導指出,鋰、銅、鎳和稀土等關鍵金屬對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等領域至關重要,但歐盟內部幾乎不產這些金屬。有數據顯示,歐盟幾乎100%的稀土從中國進口。

然而,鑑於當前技術發展水平,工業規模的太空採礦仍是一個遙遠的夢想。

歐盟委員會擔心,關鍵能源供應國可能會像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一樣聯合起來,推高價格並「限制對關鍵材料的獲取,繼而對歐盟的戰略自主權和清潔能源轉型構成嚴重挑戰」。

歐盟委員會在一份關於歐洲安全與繁榮關鍵威脅的報告中寫道,「全球秩序已被極大地動搖」,非歐盟國家可能不再是低碳能源技術所需材料的可依賴供應商。報告指出:「作爲迴應,世界可能會越來越重視……包括太空採礦在內的先進採礦技術,從月球開始。」

對此,Politico EU解讀稱,歐盟的意思是,全球秩序正在分裂,歐盟必須轉向外太空尋找原材料。簡而言之,歐盟認爲需要開採月球。

據報導,月球等天體通常富含稀土、鋁、鈦、錳等有用金屬,以及黃金和鉑金等貴金屬。

此前,已有多個國家開始推廣太空採礦,包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在歐盟內部,盧森堡已定位爲歐洲的太空採礦中心,希望利用機器人開採月球和小行星。

歐盟委員會估算,2018年至2045年間,太空資源的價值可達1700億歐元。

但報導同時提醒說,鑑於當前技術發展水平,工業規模的太空採礦仍是一個遙遠的夢想,開採和將採得金屬運回地球的實用解決方案尚處於初級階段。

今年3月,英國廣播公司(BBC)援引專家分析指出,人類距離規模性太空採礦仍十分遙遠。

美國私人太空採礦公司AstroForge投資人維克多·維斯科沃表示:「要完全實現小行星採礦,可能耗時數十年。」但他同時認爲,這是一個數學問題,「如果帶回幾微克被證明可行,擴大規模就相對簡單了」。

美國科羅拉多礦業學院副教授伊恩·蘭格更爲謹慎。他表示:「在太空採礦可能相對簡單……但在太空中複製這個過程將會困難得多。目前還很難說現有技術是否可行,或者是否必須開發全新的技術。」

Politico EU在質疑歐盟到月球挖礦設想的同時,也理解歐盟的能源焦慮。

近年來,能源轉型使得歐盟對關鍵礦產的需求激增。

例如,銅對任何使用電力的設備都至關重要。爲實現《巴黎氣候協定》的目標,某些估算表明,未來25年全球需要開採的銅量相當於人類歷史上開採的總和。電動汽車電池中使用的鋰的情況類似。歐盟委員會預計,到2030年,歐盟對電池用鋰的需求將是2020年的12倍,到2050年將是21倍。但歐盟完全不生產鋰。

據悉,歐盟土地面積小、人口密集,環境保護相對嚴格,公民社會活躍,這使得歐盟即使發現了資源,仍很難順利開發礦山。歐盟國家居民不喜歡自家後院有礦山。與此同時,歐盟在建立關鍵原材料供應鏈和精煉能力方面也已落後。

根據歐洲智庫雅克·德洛爾研究所去年的一份報告,中國已牢牢控制關鍵原材料供應鏈,精煉全球40%的銅、60%的鋰、70%的鈷以及近100%的石墨。該報告指出:「歐盟幾乎100%的稀土從中國進口。這使得歐盟面臨供應中斷和價格波動的風險,放大關鍵領域的脆弱性。」

中方推出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後,美西方深感被「卡脖子」,紛紛砸錢發展「非中國」供應鏈。

當地時間9月8日,德國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在柏林的一場活動上提到「減少對華依賴」,誓言要在關鍵材料上減少對華依賴,並聲稱中方已準備好「利用」德國的弱點——貿易漏洞。

梅爾茨表示,「對於我們的對華政策,這意味着我們儘可能尋求合作——在氣候政策問題、全球危機和許多其他挑戰上。但同時,我們認識到系統性競爭正在加劇。因此,爲了我們的安全和競爭力,爲了戰略主權的利益,必須優先考慮使我們的原材料和貿易供應鏈多樣化。」

不過,英國《金融時報》日前刊文指出,西方努力建立競爭性供應鏈並打破中方主導地位,將面臨成本和規模方面的挑戰。分析人士普遍認爲,得益於數十年的國家規劃和戰略收購,中國已成爲稀土價值鏈每個階段的最低成本生產者,而多數西方公司的信條一直是「不惜一切代價追求最低成本」。

今年6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指出,中國一貫秉持負責任、非歧視的態度,充分考慮各國民用合理需求與關切,依法依規審查出口許可申請。考慮到稀土相關物項具有軍民兩用屬性,中方依據本國兩用物項出口管制條例採取相關舉措,符合國際通行做法,不針對特定國家。

郭嘉昆表示,中方願同有關國家和地區繼續加強出口管制領域對話合作,維護世貿組織規則和多邊貿易體制,維護全球經濟秩序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