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牛”的特徵正逐漸顯現

文/李悅

8月28日,市場午後V型反彈,滬指漲1.14%,深成指漲2.25%,創業板指漲3.82%,全市場超2800只個股上漲。盤面上,半導體、算力、芯片板塊強勢領跑。

值得一的是,近期市場在上攻突破3800點之後出現了震盪調整的態勢,今日滬指一度失守3800點。

“這一走勢恰恰印證了本輪行情的核心特徵——慢牛、長牛格局,而非短期快牛或瘋牛行情。”楊德龍指出,不同資金主體的入市節奏存在差異,部分資金快速佈局,部分資金則採取漸進策略,這種節奏分化導致行情呈現“進二退一”的波動特徵,延長了行情的持續性。

楊德龍認爲,與十年前“快牛-暴跌”的週期不同,本輪行情更注重質量與可持續性。“進二退一”的穩健攀升,可以避免非理性暴漲,持續時間有望長達2-3年,爲投資者提供充足佈局窗口。

更引人注目的是,今日寒武紀-U股價漲近16%,突破1587元,一舉超越貴州茅臺。這不僅是一次股價的超越,更被市場視爲A股投資邏輯從“大消費”轉向“大科技”的標誌性事件。

01不是散戶市

從成交量來看,今日滬深兩市全天成交額2.97萬億,是連續第12個交易日突破2萬億元大關。

成交量居高不下的背後,究竟是哪路資金推動了此輪行情?

中信證券發佈研報稱,本輪行情主要的發起者和推動者並非散戶,而是由機構及其他“聰明錢”發起。

上交所數據顯示,2025年7月A股新開戶196.36萬戶,同比增長71%,環比增長19%,可以看出個人投資者參與熱情高漲,不過依然顯著低於去年10月和2015年的極端情況。

中信證券渠道調研顯示,在實業投資機會相對稀缺的當下,部分在傳統行業已經積累了相當財富的高淨值個人投資者的目光投向了權益市場,尋求佈局難以直接投資的戰略新興行業。這一批高淨值人士入市的目的,更偏向利用資本市場從傳統行業向新興行業和各傳統行業龍頭轉移。企業層面也有從實業投資轉向利用資本市場投資的案例。

比如槓桿資金,這不是普通散戶能運用的工具,背後多爲大型散戶。本輪行情中“成交額與兩融餘額雙破2萬億”的“雙2萬億”現象時隔十年重現。截至8月27日,兩融餘額22274.97億,佔A股流通市值2.40%。兩融交易額3645.30億,佔A股成交額11.40%。

在中國企業資本聯盟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看來,槓桿資金與融資盤是近期市場最顯著的增量來源。他指出,散戶通過融資融券加槓桿,成爲推動市場快速上漲的重要力量。

但與2015年場外配資氾濫的情況不同,本輪槓桿資金以場內融資爲主,風險可控性顯著提升,監管也更加嚴格。

興證策略張啓堯團隊認爲,本輪行情中“機構牛”的特徵逐漸顯現。機構正在成爲本輪增量資金的主力。6月以來,散戶新增開戶數相較年初科技行情和去年“924”行情增長相對偏緩,但機構新增開戶數持續攀升至歷史高位,基本恢復至2021年的高位水平。

典型如私募,去年924以來,機構開戶數明顯擴張,私募備案規模和存續規模都在顯著增加,高淨值客戶的私募產品熱度也遠高於公募產品。

數據顯示,在6月浮動費率產品集中上市後,7月主動公募新發規模顯著回落至97億元,8月截至22日,主動公募新發規模爲110億元。根據對中信證券渠道調研,近期隨着行情走強,樣本公募淨贖回率明顯上升。

與公募產品相比,私募產品無論是量化還是主觀多頭,熱度均處於高位。7月私募備案規模爲793億元,環比上升164%,同比上升407%,回到2020-2021年高位水平,而且平均備案規模遠超當時。與此同時,隨着行情回暖,股票私募倉位指數爲74.86%,百億私募倉位指數爲82.29%,這表明私募充分參與了本輪行情。

“往後看,機構開戶熱情增長下,權益基金新發有望繼續改善。”興證策略指出,歷史上機構新開戶數與權益基金新發規模顯著正相關。機構開戶熱情增長下,後續權益基金新發有望繼續改善。資產端與負債端的正反饋有望逐步形成,新一輪“機構牛”或已在途。

02“AI+”或向更廣闊的領域擴散

資金入市之後流向了哪裡?

“科技成長板塊是本輪行情最核心的主線。”柏文喜表示,資金集中流入半導體、國產芯片、人工智能、算力、通信設備等科技領域,相關龍頭股如寒武紀-U、海光信息、中芯國際、中興通訊等屢創新高。

被譽爲“中國納斯達克”的科創板表現尤爲搶眼,8月25日,科創50指數成交額達到1300億元創歷史新高,此前,該指數超1000億成交額的僅有2024年10月9日以及2025年8月22日(1104億)。這代表“硬科技”方向的頭部公司正成爲本輪市場增量資金追逐的焦點。

從個股來看,以寒武紀-U爲例,8月28日,寒武紀-U持續走強,股價衝上1587.91元/股,再度超過貴州茅臺股價,成爲A股“新股王”,顯示出市場的主流焦點從以往的“衣食住行藥”等剛需消費場景引導至高精尖的科技創新“塔尖”標的,這無疑是市場熱點“含科量”提升的重要標誌。

政策層面也在持續助力科技板塊。近日,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政策對AI賦能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意見》提出加快實施6大重點行動,包括“人工智能+”科技、產業、消費、民生、治理、全球合作,並強化模型、數據、算力等8項基礎支撐能力。

興證策略稱,參考上一輪“互聯網+”經驗,隨着各行業AI滲透率提升、更多垂直應用落地,行情有望向“AI+”更廣闊的領域擴散。籌碼結構看,機構資金在多數AI中下游產業鏈環節配置比例仍偏低。

興證策略認爲當前主動公募配置比例處於歷史低位的中下游細分領域主要集中在軟件(網絡安全、操作系統、EPR軟件、辦公軟件)、服務(雲計算、邊緣計算、SAAS)、應用(數字營銷、電子政務、金融科技、智慧醫療)。

“在經濟轉型背景下,科技創新企業將成爲領漲行業,‘科技牛’或將本輪行情的主要特徵。”楊德龍稱。

03行情有望持續達2-3年

當下股民最關心的問題無疑是行情還能持續多久?業內普遍認爲,當前流動性寬鬆,場外增量資金充沛,A股行情並沒有走完。

柏文喜稱,市場普遍認同本輪上漲的驅動力是流動性寬鬆而非企業盈利的全面改善,因此行情能否持續的關鍵在於增量資金能否繼續入場。目前來看,居民儲蓄搬家的趨勢纔剛剛開始,貨幣政策也暫無轉向跡象。因此,中期向上趨勢仍在,但短期由於上漲過快,已出現超買和頂背離等技術調整信號,存在震盪整固的需求。

楊德龍認爲,本輪牛市的不同點在於基本面難以支撐盈利大幅增長,而資金流入熱情高漲,因缺乏其他投資出口,大量資金選擇股市,因此也被部分券商稱爲“水牛”。

他指出,與十年前“快牛-暴跌”的週期不同,本輪行情更注重質量與可持續性。節奏上呈現“走兩步退一步”的穩健攀升,避免非理性暴漲;持續時間有望長達2-3年,爲投資者提供充足佈局窗口。

“這意味着市場波動較大,漲時樂觀情緒濃烈,跌時可能恐慌性出逃。”在楊德龍看來,投資者要堅持中長線佈局,選擇好行業和好公司來應對市場波動。投資者需堅定信心,轉換成牛市思維,每次大調整都可能是加倉的機會,每次調整後都可能漲回來,但如果產生泡沫後需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