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分制評價喚醒孩子內驅力
作爲農村小學校長,當我想表揚學生“掃地認真”時,除了“小紅花”和口頭誇獎,竟拿不出更實在的激勵方式。期末評優也幾乎被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包攬。面對傳統激勵機制的侷限,我校創新探索“夢想超市”實體平臺與數字化系統雙軌驅動,構建起“五育”融合的積分評價機制,有效激活學生內生動力,推動教師評價角色轉型,實現了從“管控”到“賦能”的教育治理升級。
我校探索構建“物質激勵—精神成長—社會認同”三維模型,將抽象的發展目標轉化爲可量化、可感知的積分體系。在物質激勵層面構建“夢想積分”兌換系統,開發12類68種實物與體驗類獎品,包括科創實驗材料包、非遺手工體驗課、校園值周校長崗位等,覆蓋學生多元興趣,學生可自主選擇即時兌換或累積兌換。在精神成長層面創建“成長護照”電子檔案,通過課堂互動終端、運動手環等設備,實時抓取學生課堂參與度、體測數據、閱讀時長等18項過程性指標,並生成“成長雷達圖”,動態展示學生在品德修養、學業水平、身心健康等5個維度的發展趨勢,每學期末形成《個性化發展診斷報告》。在社會認同層面創設“多元榮譽”表彰體系,設立“創意達人”“環保衛士”等23類特色獎項,每年表彰覆蓋全校60%以上學生,並通過校園顯示屏、積分公示牆、家校羣等渠道公開積分榜與典型案例。
爲落實這一模型,學校出臺《學生髮展積分管理規程》,明確學習探究、社會實踐、藝術素養等八大領域32項積分標準,並形成教師端《積分採集工作手冊》、學生端《成長積分使用指南》、家長端《家校協同積分手冊》;開發“星火”智慧管理平臺,做到課堂終端、移動端、物聯設備的多終端數據採集,創設“虛擬夢想超市”,設置“積分銀行”“成長基金”等金融啓蒙模塊,讓學生沉浸式體驗積分兌換;打造“積分生成性”活動體系,比如,在數學學科設置“問題解決積分”,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解答開放性試題;建立“積分合夥人”機制,家長參與學校志願服務可獲“協同積分”,學生在社區參與科普講解、文物保護等活動可獲雙倍積分,相關數據同步至綜合素質評價檔案,允許通過志願服務、創意提案等獲取額外積分。
通過這些實踐,我們實現了教育生態的系統性變革。學生從“被動適應”轉向“主動成長”,學生更加主動地申報社團項目、參與課題研究,形成了“人人有特長”的發展格局。教師也從“評價執行者”變爲“成長設計師”,通過數字化平臺,教師將更多精力用於個性化指導,班主任與學生談心次數增加45%,師生關係滿意度顯著提升。學校治理也從“經驗管理”轉變爲“數據驅動”,構建起“過程性積分(60%)+階段性測評(30%)+特色發展(10%)”的多元評價模型,家長參與學校活動頻次從每學期1.2次增至3.8次,學校被評爲“江西省家校共育示範校”。
積分制管理不是簡單的量化評價,而是通過制度設計將教育目標轉化爲學生可感知、可參與的成長體驗,我們將繼續深耕“積分+”育人模式,讓每個學生都看到自己成長的點滴,在個性發展中感受教育的溫度,真正讓評價改革從只看重方法,轉變爲更關注成長的意義和價值。
(作者系江西省玉山縣巖瑞中心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07月25日 第03版
作者:黃代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