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災害亟需跨域專家合作

(圖/本報系資料照)

上月初丹娜絲颱風襲擊南臺灣災損尚未復原,近日西南氣流豪雨再讓災情雪上加霜。面對不斷上演「極端環境」,人類唯有從災害中不斷學習,才能建立「跨域韌性」防災作爲。

丹娜絲颱風除造成水上型太陽能光電受損,其帶來強大陣風造成臺南、嘉義沿海老舊民災屋頂被掀翻、臺電3499支電杆倒塌、3個高壓電塔遭吹垮;主因是颱風直接從嘉南沿海登陸造成後果,同時這次災害符合廣義極端天氣(指非正常、嚴重、季節性,或超出歷史平均數值天氣)型災害。但民衆要問,這樣的極端天氣會成爲常態嗎?如何預防?

首先,極端天氣肇因於全球暖化引致「氣候變遷」,面對極端天氣唯有從強化基礎建設「韌性」做起,讓極端天氣造成環境影響降到最低。遺憾的是,本次嘉南災區月初丹娜絲風災復原尚未完成,就被本週西南氣流豪雨二次重擊,臺灣現階段面對極端天氣「復原韌性」,似乎不及格。

但只要願意面對防災弱點,還是能找出解方。第一這些被掀頂的老舊加強磚造,大都是以木頭搭配竹子作爲支承屋瓦結構爲主,一旦被掀頂幾乎只剩骨架,只用帆布遮擋是不足的,這次二次豪雨輕易就讓柔弱帆布裝了更多雨水,落在屋中反而造成二次災害。遇到類似情況,即使是緊急救災也應該立即採用塑膠浪板作爲臨時屋頂,纔是正解。更重要的是,前述傳統屋頂具有調解溫度功能,在屋頂重建階段不宜一味採用鐵皮屋頂,該類屋頂室內通風不良,大大影響居民居住品質,透別是在炎熱夏天。正解是藉助土木結構技師專業,強化傳統屋頂抗風能力設計及施工技術提升,以建立傳統房屋屋頂抗風「韌性耐受力」。

再審視臺電杆因風災倒塌可分爲兩大類,第一類是攔腰折斷,這種破壞類型只要加強預鑄電杆耐風力即可;第二類則是電杆基礎位於軟弱土壤中,只要將電杆基礎加強就能避免災害發生。至於電杆下地則要因地制宜,碰到土壤液化地質敏感區,反而會因爲電杆下地增加建置及維修和復原成本,因應極端天氣的成本效益考量,也是基礎設施永續發展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再看連淹多次嘉義東石高中案例,先不論是否區域排水因靠近感潮河段造成淹水,進入校區兩座橋樑採用傳統混凝土樑,形成橋樑斷面與河道爭地,造成校門口通洪斷面不足,東石高中不先淹水也難,這是基礎設施防洪ABC,爲何歷經多年仍無人發現?還是治水單位和工務土木工程體系未跨域整合?

人類面臨「極端環境」造成的災害,需要跨域整合專家通力合作,從災害學習雖是宿命,卻也是找解方重要法門之一。

(作者爲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理事、大地技師、水保技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