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車路權促進會力挺3藍委! 細數政績喊話「現在換我們幫他們」
▲臺灣機車路權促進會力挺3藍委。(圖/翻攝自Facebook/臺灣機車路權促進會)
記者郭運興/臺北報導
國民黨首波共有24位立委罷免案進入最後階段,將在7月26日投票。對此,臺灣機車路權促進會今(14日)發文力挺臺中的羅廷瑋、黃健豪、新北的廖先翔3位國民黨立委,該團體細數這3人昔日關心交通與路權政績,直言這三人沒什麼負面,他們爲大家爭取的,不是因爲政黨,也不是因爲口號,而是真正在做事,真正在改變。該團體喊話「平時是他們在幫我們,現在,換我們幫他們」。
臺灣機車路權促進會表示,在公共政策的討論中,常有人譏諷地說「路權仔就是不在乎溝通」,但這樣的說法,本身就是一種階級式的睥睨,這忽略了一個根本的事實,很多人不是不願意溝通,而是根本沒有條件去溝通。
臺灣機車路權促進會表示,對許多每天朝九晚五上班、下班還要照顧家庭的人來說,能準時回家已是奢侈,更別提要抽空參加說明會、撰寫陳情書、往返公部門。他們可能是基層公務員、服務業勞工、或是照顧者,自己的生活難以兼顧,連服務處都沒有空去,又怎麼可能在體制設計的溝通場域中「理性發言」?
臺灣機車路權促進會認爲,相反地,那些真正擁有資源與餘裕的政治菁英、政策圈人士、上流媒體卻往往對這類庶民議題興趣缺缺。他們習慣談都市設計、談國際趨勢、談價值願景,但卻看不上速限調整、禁行機車、停車格設計這些「不夠高尚」的話題。他們主導的公共討論,總是聚焦在看起來高大上的議題上,彷彿那才配得上「溝通」的門檻。
臺灣機車路權促進會說,更諷刺的是,這樣的話語環境也壓迫着真正貼近民意的民代,在這種精英主導的輿論氛圍下,任何一位試圖爲機車族或邊緣通勤者發聲的政治人物,都可能被貼上「不專業」「不進步」的標籤,甚至成爲政策討論中的笑柄,於是,他們只好選擇沉默,或將民意包裝成「次要問題」,輕輕帶過。
臺灣機車路權促進會再說,但大家必須正視,民主國家並不是什麼閃閃發亮的烏托邦,真正的政治,不在於高舉宏大敘事,而是在於願意處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攸關多數人日常的小事。巷口的庇護島、通勤的摩托車、國道的通行權,這些都不只是小事,而是日復一日困住多數人的真實困境。真正的民主,是願意俯身聆聽這些瑣碎之聲的政治。
接着,臺灣機車路權促進會提到,支持國民黨3立委,就是因爲他們在乎這樣的政治,在多數人還在忽視用路人的聲音時,他們已經默默爲大家的日常出行奔走,推動改變。
談到臺中的羅廷瑋,臺灣機車路權促進會指出,小羅自當選市議員以來,積極推動取消東南區大量禁行機車與兩段式左轉規定,修正不合理的道路標線,讓用路人的權益終於被看見。當選立委後,繼續關注合法改裝與大型重機上國道的議題,不僅反映交通族羣的真實訴求,更朝向打造一個多元、友善的交通環境努力。
談到臺中的黃健豪,臺灣機車路權促進會再指,黃健豪雖行事低調,卻始終穩健推動改革。他取消了北屯與北區的禁行機車規定與兩段式左轉標誌,修正不合理的標線設計,積極推動八卦山隧道等重機通行議題。黃健豪接納各界交通倡議團體的聲音,推動重大事故調查機制,督促交通部更新標誌與法規,讓臺灣的交通制度逐步與國際接軌。他也致力於法規明確化,減少模糊空間,讓道路更公平、更安全。
談到新北的廖先翔,臺灣機車路權促進會說,長期關注都市交通議題,親自參與新北市多場協調會議,成功爭取塗銷臺二線瑞濱交流道的禁行機車標誌。在雙北邊界的交通節點,廖先翔展現了優異的跨市協調能力,與臺北市議員李明賢聯手推動大同路與南港路民權街口內側車道取消禁行機車,並於研究院路口取消強制兩段式左轉規定。至於白匏湖的事件,不論最後結果如何,廖先翔與郭書成之間的公開辯論,堪稱精彩絕倫的政策對決。
臺灣機車路權促進會認爲,罷免是一種負面表列,但這三人沒什麼負面,正面的還比較多。他們做的,就是別人不願碰、不敢碰,但是大家每天都會遇到的事。這些年來,許多小地方的進步,都是他們爲大家爭取來的,不是因爲政黨,也不是因爲口號,而是因爲真正在做事,真正在改變。
「平時是他們在幫我們,現在,換我們幫他們」。臺灣機車路權促進會強調,至於有人可能會問,怎麼都不幫民進黨?說真的,綠營的幾位真的都很強,目前看起來也還不太需要大家幫,而且根本就沒有被罷到,但萬一未來如果民進黨有被提案罷免的機車友善民代,他們也一樣會幫忙。